歷史 悠久的馬巷鎮面積達66平方公裏,而就在這不大的馬巷中,其實隱藏著不少地方特色小吃,如芋包、春卷、碗仔粿等的小吃,雖說大部分聽起來與廈門島內叫法差不多,但在配方與手法上,或許還會有帶有壹些當地特色的風味。以下,我就來說幾種馬巷當地的小吃吧~
1、 芋包
芋包,想必不少小夥伴都吃過,它是以芋為皮,餡料為豬肉、蝦仁、香菇等的壹種傳統小吃。
在品嘗的時候,配上廈門甜辣醬、沙茶醬的話會更加美味。
2、 碗仔粿
馬巷的碗仔粿被稱為是當地壹絕,廈門島內也稱之為“油蔥粿”。
碗仔粿其實就是把大米磨成漿,配上肉泥、鵪鶉蛋、油蔥等佐料蒸熟。當然吃起來最好配上壹些調好的醬料,那樣口感會更加鮮美。
3、 馬花炸
馬花炸,其實長的像短板的油條,福州壹般叫它“馬耳”,多以面粉、花生油等為原料,區別是會加入白糖、芝麻等增加口感。
4、 滿煎糕
滿煎糕這個名字的由來,在於它用煎盤制作,面漿熟後會彌漫覆蓋整個煎盤,煎時在蓋裏撒下壹層蔗糖、花生仁、芝麻等配料,煎好的滿煎糕呈現金黃色,吃起來口感極佳。
當然,此外還有壹些如煎包、大腸血、沙茶面、燒肉粽等小吃,其實和其他地方也差別不大,在此就不壹壹介紹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前往饕餮壹番哈~
(海峽網 劉微)
壹直吃幾十年都不膩的沙茶面,有些人從黑發吃到了白發,說來真的是有年代的味道呀,這個妳肯定有必要嘗壹嘗噠
沙茶面選的是瓦罐湯的湯底,搭配濃厚的沙茶,湯頭帶些甜味很好吃,料有加大腸豆腐皮等等壹份十二塊錢,覺得性價比很高而且很有特色,比那些花生蒜蓉湯頭的沙茶面好吃很多。
婉靜薄餅,這是第二個愛吃的馬巷 美食 薄餅,壹卷壹卷的薄餅看著很是迷人,在很多來過閩南人的記憶裏總是有壹頓這樣的薄餅,薄薄的餅皮包著炒飯和菜,這時候再來壹碗美味的酸筍湯搭配,很是可口。
咬掉壹口的薄餅再喝口酸筍湯。
酸筍湯酸酸很爽口。
阿頭煎包也是不錯的壹個 美食 ,煎包大個有肉咬壹口裏面的汁炸出來,料豐富。
美味的滿煎糕也是廈門小吃的特色之壹,我吃的這家叫做老街口滿煎糕,聽聞滿煎糕可以追溯到末寧宗趙擴時期,為了讓士兵吃飽不擾民就利用福建盛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拌在已發酵松軟的煎餅卷內變成煎糕, 歷史 悠久。
再來說說滿煎糕的味道,做好的滿煎糕香味撲鼻,中間夾著花生蔗糖等等,壹般出鍋就很香,做的好的就算吃的很飽,還能吃很多。
馬蹄酥是用面粉、白糖、生油、飴糖、花生仁、白芝麻做成。作好的馬蹄酥壹個個金黃金黃的,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吃起來外皮酥脆,內裏香甜。令人流年往返。
馬巷封肉也是壹道很出名的小吃。由上等豬肉加板栗,香菇等佐料作成。口感甚佳。是家庭飯桌,宴請客人等必不可少的壹道菜。
呀,才吃了這六家的 美食 就很撐了,沒事下次再來繼續吃,吃貨不孤單,美味常相伴.....
謝謝,是妳讓我知道了這個美麗的地方!
有那麽多的 美食 ,可恨我這個吃貨現在才知道!
真是想壹個個的吃壹會啊,我要去!
馬巷古鎮硬是把我吃慫了
這個地方可不得了,那是小吃聖地,《舌上的中國》在這沒少拍,許多臺灣小吃其實都是在此地傳過去的,好吃的東西實在不勝枚舉。到馬巷後,還下著小雨,我基本蒙圈了,碰上好吃的,我那感覺就立刻就像草壹樣不能自拔。看到那些 美食 ,就像瞥見壹見鐘情的戀人,立馬忘掉了壹應過往情史,無可救藥地在這壹場情事裏萬劫不復。
先吃令人銷魂的沙茶面,接著全飯博餅,喝黃翅魚湯;這壹組合沒利索那,我又沖到壹個胡同深處,這家的海蠣煎極地道,當年那個臺灣仔羅致祥拍電影中有做海蠣煎的橋段,這藝可能就從這學的。那軟糯的海蠣煎吃著極可口,那鹹鮮的滋味攝人魂魄,再就上壹盤土筍凍,靠,任何其他食物跟它比起來,那叫擺設。
唉,本質的大欲這是我們的原罪,《七宗罪》的首宗:貪食;在天上的父,妳沒能賜給我俊美的形體,卻補償給我過於發達的腸胃,我想,這是我的宿命,天生壹個吃貨。
第三回合更講究了,肉棕,是這家的壹絕,對這家的肉粽真叫我壹往情深。另輔助以油蔥馃、鹵豆幹、鹵鴨、蠔仔粥、面線糊。。。。。。吃得我特想在鮮香熱辣烹油烈火之中睡去,再從 黯淡清冷寂寞的夜氣中醒來,然後饞涎暗湧,大吃八方,輾轉難眠。
耳邊聞著雨聲,看行人避雨,嘴中嘗著美味,想下壹站的 美食 ,這種日子,過得忒令人發指了。哪知,半條街沒到,我們都眼大肚小,望 美食 興嘆,真吃不動了。記著前陣子,給我負責的幾個部門作考核鑒定,看壹位同誌的總結有句話“特別能吃苦”,我感觸良多,捫心自問在,覺著前四個字我是非常有把握做好的!怎麽現在就熊了那?想到這我立馬化悲傷為食量,準備把剩下半條街解決了。我起身要走,幾個同伴拉著我說:“差不多得了”。我說:“不要拉扯,待我壹家家吃將過去”。依稀記得,這句話好像是豬八戒對南山小妖說的。
肥西三河鎮坐落於巢湖之濱,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古名鵲渚。這裏有千年水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廊棚、茶樓、古剎,處處是景;古巷道,青石板,馬頭墻,庭院深深。繁華千載,名噪壹時。三河的水豆腐又白又嫩又光滑,像蒸熟的雞蛋白壹般,遠近馳名,為人稱道。
水豆腐的原料為周邊地區土產的大黃豆,也就是東北人所稱的“大豆”,用源於大別山脈,清澈、冷冽,無雜質三河水提前把黃豆泡上。
經過泡豆、淘豆、磨漿、篩漿、煮漿、點漿、壓板等壹道道工序下來,壹塊塊肉嫩,質膩,色白,水豆腐就做成了。 水豆腐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涼拌,用開水略燙,或搭配細嫩的香椿,或撒上青綠的小蔥,或佐著皮蛋,或加把榨菜和蝦米碎。淋上調味油,稍拌壹拌就可以動筷子了,清香爽嫩好入口。有歇後語雲:“小蔥拌豆腐,壹青二白。” 可見是再日常不過的小菜,滿滿都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