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揚州有什麽地方好玩,急!

揚州有什麽地方好玩,急!

瘦西湖(國家“ AAAA ”級旅遊區)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於壹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壹個以瘦西湖為***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壹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壹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壹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贊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壹,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壹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 “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珠簾十裏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十裏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個園(全國四大名園之壹)

個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種竹多,得名“個園”,其意有挺直不彎,虛心向上之意。“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

個園以“四季假山”聞名。春景在桂花廳南的近入口處,沿花墻布置石筍,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應,增加了春天的氣息。夏景在園的西北,湖面假山臨池,澗谷幽邃,秀木紫蔭,水聲潺潺,清幽無比。秋景是黃石假山,拔地數仞,懸崖峭壁,洞中設置登道,盤旋而上,步異景變,引人入勝。山頂置亭,形成全園的最高景點。冬季假山在東南小庭院中,倚墻疊置色潔白、體圓渾的宣石 ( 雪石 ) ,猶如白雪皚皚未消,又在南墻上開四行圓孔,利用狹巷高墻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成為冬天大風雪的氣氛。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墻上又開壹圓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處的翠竹、茶花,又如嚴冬已過,美好的春天已經來臨。這種構思設想,使園林空間的變化極具新意。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達出“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遊,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個園旨趣新穎,結構嚴密,是中國園林的孤例,也是揚州最富盛名的園景之壹。

何園(晚清第壹園)

原名寄嘯山莊,位於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是晚清揚州最有特色的壹座名園。園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園,簡稱“何園”。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臺、江漢關監督、曾任清政府駐法國公使的何芷舸所造,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占地 14000 余平方米,園內有大槐樹兩株,傳為雙槐園故物,今仍有壹株。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公元 1883 年),園主歸隱揚州後,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園主將西方建築特色帶回了文明古國,並吸收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諸家私宅庭園之長,又廣泛使用新材料,使該園吸取眾家園林之經驗而有所出新。

何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揚州的園林特色和風格的體現。漫步何園,回廊曲折,復道行空,假山貼墻,鳥棲庭樹,丘壑宛然,遊魚驚水……宛若“鳥飛屏風裏,身置仙境中 。

何園裏蘊藏著四個“天下第壹”,三處位於西園。“天下第壹廊”指的是何園的復道回廊。復道回廊分上下兩層,或直或曲,貫穿全園,全長 1500 多米,被譽為中國立交橋雛形。而復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稱為“天下第壹窗”。造型闊大,氣宇軒昂,繞廊賞景,步移景異,是園林花窗中罕見的極品。“天下第壹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園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壹座中國僅有的水上戲臺。在上面輕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起到增強音響的***鳴效果。位於園東南的片石山房稱為“天下第壹山”,在石濤大師疊石人間孤本的腹內,藏有壹座石屋。石屋有兩間,東西都有洞門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這裏便成了養心消暑的絕佳之處。

大明寺(淮東第壹觀)

古城揚州北郊,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屬建築,因其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壹體而歷代享有盛名,是壹處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

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 457 — 464 )而得名。 1500 余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壹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 1980 年,大明寺恢復原名。

大明寺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歷朝歷代不乏麗辭華章。山門外東偏壁上,面南嵌著壹方石刻,上有擘窠書“淮東第壹觀”五字。此碑石立於清雍正年間,由揚州知府高士鑰提議,用宋代著名詩人秦少遊贊頌大明寺景觀的句意書刻,字由金壇書法家蔣衡書字。北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轄區,著名文學家蘇轍(子由)與秦觀(少遊)暢遊大明寺,作詩唱和。秦少遊詩末句為:“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壹觀。”自此,大明寺景區為“淮東第壹觀”而名聞天下。

清代,雍正帝曾為大明寺題聯:“萬松月***衣珠朗,五夜風隨禪錫鳴。”乾隆題聯:“淮海奇觀別開清凈地,江山靜對遠契妙明心。”大明寺東側晴空閣北院東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碑刻,乃國內罕見的篆書之寶。書寫這部心經時,61歲的鄧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日薰沐素食,躬親監刻,以示脫俗。此碑書刻精湛,章法雄渾,是鄧石如的第壹傑作。在大雄寶殿的東廊南壁上,還嵌有鄧石如的篆書石刻壹方:“豈有文章驚海內,更攜書劍客天涯。”亦為鄧氏石刻珍品。

觀音山

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據《迷樓記》載,迷樓是隋煬帝行宮,浙江匠人項升設計,“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隋煬帝曾說:“使真仙遊此,亦當自迷。”隋亡樓毀,明代雇桐曾題匾“鑒樓”,分明取“前車之鑒,以警後世”之意,以隋煬帝的教訓鑒戒後人。

從元代至元年間開始,歷經明、清兩代,屢廢屢修,現在寺的建築多為光緒年間所建,佛像均為 1984 年以後重塑。觀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它處蜀崗東峰,因其地勢在揚州最高,所以構寺才大膽使用山寺的構造方式:不強調對稱,而是在山體頂峰,隨山勢築殿。山上古樹蔽日,紅墻高聳,樓殿參差,山與廟儼然壹體。其特點壹是曲折幽深,從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攀登到頂,磚鋪山道,蜿蜒而陡峭,兩旁如城墻上的女墻,因而有“小長城”之譽。山上有圓通寶殿、迷樓、紫竹林、上苑等建築。

這些建築都不在同壹中軸線上,比如山門殿,坐西面東而建,而天王殿和圓通寶殿則坐北朝南,妳正以為無路可走時,繞過偏殿 ,則入紫竹林,登幾級臺階,又見迷樓出現在妳面前。古代墨客勾勒過這裏的景致:“樓閣高下,軒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欄朱木盾,互相連屬,回環四合,曲屋自通,千門萬戶,上下金碧。”其特點之二是險,寺處山巔,以塊石壘基,建築皆氣宇軒昂,崇樓傑閣。山下仰視,懸崖上危樓對峙。這裏的樹林叫“雲林”,此處的池塘為“天池”,此處的樓為“摘星樓”。高宗南巡時,曾賜壹聯“淥水入澄照,青山猶古姿”,橫批“峻拔為主”將其險峻之態恰當地概括出來。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坐落在東圈門歷史街區地官第 14 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之壹。占地 3000 余平米,遺存老屋近百間,建築面積 1600 余平米。

小苑組群布局規整:住宅橫為三路並列,縱為主房三進延伸,前後中軸貫穿,左右兩廂對稱,體現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廳旁廂邊廊,堂後寢室耳房,體現尊卑有等、男女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構屋取奇數組合,體現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神秘風水意識。

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風采光充足,縱橫互聯相通,內外分合自如,是揚州大宅門傳統格局形式之壹。庭園玲瓏精巧:廳前屋後辟“可棲”、“小苑春深”、“迎曦”小苑,使住宅小苑揉為壹體,曲折多變。裝修雕琢精湛:木雕、磚雕、石雕與裝修、墻面、地面巧妙結合,交相輝映。取材珍貴,有漢白玉、金絲楠木、紅木、柏木等;技法多樣,有陰刻、平、淺、深浮雕、單面、雙面透雕;題材豐富,有幾何圖案、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寓意深刻,吉祥如意。

文史蘊含深厚:門楣、石額、匾額、楹聯包含書法“楷、隸、行、草、篆”,出自名家佳作,用典精巧,耐人尋味,且與小苑內環境融為壹體,相映成趣。鮮為人知秘聞:苑內有暗門、暗室、暗壁、暗閣、暗藏寶洞、地下室等。

史可法紀念館

清順治二年 (1645) 四月,南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在揚州就義,嗣子副將史德威尋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清初曾建祠於大東門外,後毀圮。乾隆年間於墓西側建祠,並謚“忠正”。鹹豐間毀於兵燹,同治九年 (1870) 重建。 1935 年和 1948 年兩度維修。現存建築除遺墨廳、梅花仙館外,大部為晚清所建。 1949 年後曾多次修繕,現為“史可法紀念館”。

史公祠位於揚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嶺畔,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內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為“史可法紀念館”,館內陳列有史可法 2 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跡,以及其他壹些珍貴的文物資料。

祠墓均南向,大門臨河,東墓西祠,並列通連。院正中為“饗堂”,堂前兩邊懸清張爾藎撰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內明間有雲紋形梅花罩格,上懸“氣壯山河”橫匾。兩邊懸有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吳熙載篆書的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堂正中供奉 1985 年為紀念史可法殉難 340 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幹漆夾 ? 像。饗堂後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 3 門磚砌牌坊,上額“史忠正公墓”,與三面圍墻形成墓域。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

江澤民向國內外友人曾多次提及此聯,他說:“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壹幅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 1991 年他陪同朝鮮金日成主席參觀這裏時,親自為其介紹此聯,並說:“我們要歷史地看待問題,用歷史的觀點對待過去的事情,現在我們的口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揚州八怪紀念館

" 揚州八怪 " 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壹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紀念館。紀念館占地 4452 平方米。現存古建築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為主展廳,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 " 八怪 " 因此孕育而生。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 " 八怪 " 書畫及揚州書 畫家代表作,供遊客品賞。還有金農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 " 八怪 " 書畫創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凈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遊覽景點。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 " 乾隆禦覽之寶 " 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 " 書畫史 " 。羅聘嘗三遊都下, " 壹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壹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 " 揚州八怪 " 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 " 揚州八怪 " 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壹幅《蘭竹》畫上題雲: " 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壹。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

東關街

在古老的揚州城有壹條橫穿東西交通要道的壹條大街那就是東關街。

東關街位於揚州城東北角它曾經是揚州鹽商聚居地。也是文化的中心更是揚州園林集中地這裏是飲食文化、沐浴文化的中心。

在東關街上有著書香、花香、園林秀美。如馬曰館、馬曰璐兄弟的街南書屋和小玲瓏山館、著名的梅花書院、儀董學堂、兩淮中學堂、富春花園、謝馥春、個園、逸圃、李長樂故居在東關街巷道內有安岐故居、包世臣故居、方爾謙故居、張玉良故居還有揚州最早***產黨黨員曹起縉故居。如現代揚州畫派的顧伯逵、王板哉、、吳硯耕、江軫光、李聖和都曾居住在這裏。

揚州就像壹部史書,其街巷就是這書中的章節;揚州又像壹座博物館,其街巷就是這館中陳列的實物。無論走進哪條街、哪條巷,都能感受到揚州悠久的歷史和深邃的文化氛圍。揚州有 500 多條縱橫交錯的街巷,東關街就是其中的壹條。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筆者曾是東關街的居民,並且三遷住址,後來又無數次地走過,給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街長約千米,寬約 5 米,位於古城揚州東北角,因為街道由西向東直抵東關城門,或者說直抵東關古渡,故名東關街。東關城門,原名利津門,為古利津渡所在,後來利津門改稱東關門,利津渡改稱東關古渡。街的南北兩旁,有許多通向全城的小巷,每條小巷都有它的來歷,或有壹段飽含歷史文化的故事。如觀巷、問亭巷,都與瓊花有關。時任揚州太守的大文豪歐陽修於瓊花觀建無雙亭。由此可知,觀巷者,通瓊花觀之巷也;問亭者,問無雙亭之謂也。然而,東關街最值得介紹的是三大儒商的三大名園,即百尺梧桐閣、小玲瓏山館和個園。個園人人皆知,百尺梧桐閣、小玲瓏山館知名度略遜壹籌。百尺梧桐閣閣主汪懋麟( 1640-1688 ),號蛟門,出身鹽商,博覽好學,詩文俱佳。曾入史館纂修《明史》,著有《百尺梧桐閣集》行世。百尺梧桐閣位於東關街路北雅官人巷東側,乃汪懋麟讀書處,因有百尺梧桐而得名。園內有假山、墨池、朱砂井、十二硯齋,還有千年枸杞。乾隆皇帝南巡,駐蹕揚州時,曾幸此園,並書壹聯“百尺梧桐閣,千年枸杞根”賜贈。再說小玲瓏山館。小玲瓏山館原為街南書屋十二景之壹,因主人多在此舉行詩文酒會,故街南書屋為其所掩,以至有人只知小玲瓏山館,而不知街南書屋。街南書屋為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的別墅。馬氏兄弟雖為鹽商,富敵揚城,但不以生活奢侈,壹擲千金為榮,而以“古書、朋友、山水”為好。他們酷愛書籍,遇有秘本、善本好書,不惜重金而購之,是江浙有名的藏書家。其叢書樓藏有百櫥十萬余冊書,有“藏書甲東南”之譽。還刻有《玉篇》、《廣韻》、《字鑒》、《說文》等書,校勘精細,裝幀精美,人稱“馬版”。如今小玲瓏山館雖不存,但玲瓏石還在,當年張庚所繪《小玲瓏山館圖》以及馬曰璐所撰《圖記》還在,倘能恢復舊貌,無疑為揚州增添壹道飽含文化氛圍的旅遊景點。除鹽商園林外,東關街尚有名園“逸圃”。逸圃為民國初年經營錢業的李鶴生所建,位於東關街西端,坐北朝南,進門後為八角形大門,門額上嵌“逸圃”二字刻石,內有假山、半亭、花廳、竹林,以“絕處逢生”手法布局而成,可與蘇州曲園相媲美。壹代畫家王板哉、吳硯耕曾寓此園潑墨繪畫。東關街不僅有儒商名園,還有名聞大江南北的四美醬園和謝馥春香粉廠。四美醬園所制醬菜以鮮、嫩、脆、甜而馳名。康熙南巡時,為王公大臣所賞識,每次都要羅致攜帶回京,以贈親友。謝馥春香粉,深受平民百姓、達官顯貴、富商大賈之喜愛,不僅聞名海內,而且率先走出國門。東關街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這裏設有安定書院和廣陵書院,壹在路北,壹在路南,望衡對宇。此外,還有多家學塾。千百年來,不知從東關街走出多少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詩人、學者和書畫家。

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 3A 級旅遊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該旅遊區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東北郊的泰安鎮,距市區約 12 公裏。旅遊區***有“七河八島”組成,水域面積 138 平方公裏,陸地面積 35 平方公裏。鳳凰島東接京滬高速,南連 328 國道和寧通高速。

鳳凰島生態旅遊區南連長江,北接邵伯湖,境內江河湖相連,水道縱橫。這裏島嶼、森林、蘆蕩、濕地等自然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鷺、野鴨等候鳥和數十種小動物在這裏棲息和繁衍;旅遊區內桑果和茶園種植廣泛;旅遊區圍內養魚,湖區捕撈,水產興旺;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又養殖了野鴨、山雞、天鵝、波瓦羊、梅花鹿和孔雀等項目。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內的休閑性項目有鳳凰閣、鳳凰臺 ( 喝花坊 ) 、瓷韻山莊、水岸咖啡吧、鄉村燒烤、露營地等;參與性項目有:越野車、跑馬場、叢林飛鼠、激光戰船、動力傘和有遊輪、畫舫、快艇、摩托艇等組成的水上俱樂部。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內的休閑性項目有鳳凰閣、鳳凰臺 ( 喝花坊 ) 、瓷韻山莊、水岸咖啡吧、鄉村燒烤、露營地等;參與性項目有:越野車、跑馬場、叢林飛鼠、激光戰船、動力傘和有遊輪、畫舫、快艇、摩托艇等組成的水上俱樂部。

高旻寺(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之壹)

高旻寺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的三汊河口,國家重點保護寺院。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壹。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 1983 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之壹。

傳高旻寺創建於隋代,屢興屢廢,且數易其名,清初重建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 1730 ),康熙第四次南巡揚州時,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曾駐蹕於高旻寺行宮。

現存建築有老禪堂、念佛堂、藏經樓、玉佛堂、西樓、水架涼亭和寮房等。 1990 年新建禪堂壹座,高 18 米,呈不等邊八面體近圓結構,建築面積 365 平方米,外觀雄偉,內室寬敞,集古今建築特色於壹爐,系香港陳鴻琛居士投資 50 萬元興建。緬甸洞繆觀音寺住持惟靜法師贈送坐式、臥式玉佛各壹尊,為古剎生輝。於 96 年 6 月全部完工的大雄寶殿,長 40 米,寬 33 米,高 30 米,面積 1320 平方米,氣勢不凡。規劃待建的還有天王殿、方丈室、法堂、如意寮、延壽堂及西花園等,昔日名剎景觀將不斷恢復,高旻寺將成為揚州市的壹個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旅遊景點。

吳道臺宅第

吳道臺名引孫,字福茨,先世系安徽歙縣人,自高祖遷居揚州。吳引孫於光緒五年( 1879 年)中舉,光緒十四年,在浙江寧紹道臺任上,聘請浙江上匠來揚營建私宅,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東西長 80 米,南北寬 70 米,建築面積 2950 平方米,原有房 99.5 間,今剩 86 間。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揉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壹格的住宅建築群。

吳道臺宅第是揚州市僅有的浙派建築群,這次修復以寧波式建築風格為主,局部采用揚州傳統建築手法,原汁原味地再現吳道臺宅第的本來面目。修復分三階段進行:第壹階段是主要是整修洋樓、測海樓,恢復照壁,補建花園內的兩個亭子等;第二階段整修西軸線的房屋;第三階段是補建西軸線。 青瓦飛檐 , 雕梁高欄,是 吳道臺宅第給人們的強烈印象。 它又為揚州唯壹的浙派建築!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旅遊景點之壹,更是名勝區內的壹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內地形起伏,建築古樸雄渾,林木蔥郁、綠草成蔭,是壹座融文物與園林為壹體,反映揚州漢文化的展示中心。為國家 AAA 級景區。

漢陵苑的仿古建築氣勢恢宏,素有“小中山陵”之稱,拾階而上,高大的中央展廳,給人以博大精深之感。苑內現有面積 3.3 萬平方米,規劃面積 10 萬平方米,建成後的漢陵苑將是“十景同暉”,分而成章,合而為史,景景相連,景景生輝,各領風騷。

“暢遊千年地宮漢陵苑,不枉此生揚州行”。來揚州旅遊,有看不夠的美景,吃不厭的美食,洗不完的沐浴,享不盡的文化,更有獨樹壹幟的漢陵苑向妳敘述著揚州二千年前的輝煌。可以說漢陵苑是揚州歷史名城的見證,是揚州展示漢文化的中心。通過觀賞和參與,讓您領略揚州的悠久歷史和漢代風貌。

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相傳為穆罕默德聖人第十六世裔孫,南宋鹹淳年間 (1265 - 1274 年 ) 來揚州傳教,此墓園原是專為安葬普哈丁的,後又陸續安葬了壹些阿拉伯人。是壹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築,初建於公元十三世紀的我國南宋時期,明永樂皇帝視墓園為國寶,下詔予以保護。清政府也對墓亭進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還嵌有光緒三十四年重修墓園時建立的 " 先賢歷史記略碑 " ,碑文用漢字刻定,簡要記敘了普哈丁在我國傳教的情況。

瓊花觀

位於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街,舊稱“蕃厘觀”。後稱“瓊花觀”,觀名之由來是宋時觀內有壹株天下無雙的瓊花。明代曾屢次修繕,今殿宇已圮,僅存瓊花臺和“蕃厘觀”石匾。

建於西漢成帝元延二年,宋代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於觀內築“無雙亭”,以供養花。每當暮春三月,瓊花觀內瓊花盛開時節,朵之奇葩,若蝴蝶戲珠,似八仙起舞,以其綽約的芳姿和那美麗動人的傳說,迎接中外遊人。

始建於公元前十壹年即西漢元延二年,原為供奉主管萬物生長的後土女神的後土祠。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賜名“蕃厘( x ī ) 觀”。瓊花觀和瓊花有著解不開的淵源。漢代揚州城東曾有壹株瓊花,當時有人特為之建“瓊花觀”。相傳隋煬帝也曾專程下揚州觀瓊。宋朝歐陽修做揚州太守時,又在花旁建“無雙亭”,以示天下無雙。宋仁宗、宋孝宗都曾將它移植都城皇庭內,均不得活,只能重遷回揚州。整宋壹代,古瓊花都於揚州歷經劫難,長生不死。直至宋亡元興,這株“舉世無雙”的瓊花神秘雕零而死。

現觀內的古建築還有有由淮南節度使高駢於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 882 年)建三清殿、歐陽修所建“無雙亭”和壹座玉鉤古井。

朱自清故居

位於揚州市安樂巷 27 號的朱自清故居,再現了當年家庭生活的場景;同時舉辦的朱自清生平事跡展,較全面地介紹了他光輝的壹生。

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是市級風景名勝、國家 AAA 級旅遊區,位於廣陵區灣頭鎮北首,距市中心 5 公裏,面積 680 畝。

茱萸灣風景區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植物、動物和現代遊樂於壹體,以純樸的古運河風光、豐厚的歷史遺存、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和驚險刺激的遊樂設施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是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著名旅遊勝地。

公園建有華東地區壹流的動物觀賞區,分別有猛獸散養區、食草動物區、水禽湖。獅、虎、熊、豹、狼、梅花鹿、黃 鹿、糜鹿、斑馬、駱駝等開放式散養,位居華東前列,其園做山造勢,小橋流水,植物點綴,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自然樸實,山林野味。和遊客零距離接觸,給遊人回歸自然之感。

中部建有猴鳥、日本錦鯉觀賞區和大型水禽觀賞區:大雁、鴛鴦、墨天鵝、白天鵝等。海獅表演館正在建設中, 4 月份將對外開放。

環島建有 8 千米的濱河風光帶,中國最古老的運河風光盡收眼底,有季節特征明顯的植物林帶、環島建有各類花卉觀賞區。春有茱萸、春梅、桃花、櫻花、牡丹、芍藥、瓊花;夏有荷花、紫薇、茉莉、月季;秋有桂花、紅楓;冬有臘梅傲雪。是市區東部的天然氧吧。

“到北京看長城,到揚州看運河”,最後推薦晚上去古運河邊走走,那有著“揚州外灘”的美稱,不去別後悔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