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起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壹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壹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壹,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蔔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的歷史發展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誌》載:“初壹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壹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壹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壹模壹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誌》載:“初壹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壹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壹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壹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編輯本段]典故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麽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壹,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壹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壹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編輯本段]風俗文化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壹。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
提到過年,許多人想到的都是壹家圍在壹起包餃子。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 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壹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壹年壹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壹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壹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麽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壹天的時間。就把每壹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麽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壹點這個時間,那麽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麽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註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麽在這個時候,應該搞壹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麽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麽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壹、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麽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裏,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裏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餃子餡的講究
餃子,早已不僅僅是壹種美食,但當妳跟朋友提到中華美食的代表時,又無壹不會提到它。它的每壹個部分,無壹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基本上,是每家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以及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但是,怎麽樣才能把餃子的文化做起來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壹下餃子餡的文化: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 故為 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 故為 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 故為 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即鼓財之意 故為 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即算財之意 故為 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壹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6)肉菜餡—即有財之意 故為 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 “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 謂之有財;祝福妳有財,更祝福妳有才。
7)魚肉餡—既余財之意 故為 余財餃
余:即剩余,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謂之余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余留下來的是健康。
8)牛肉餡—即牛財之意 故為 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9)羊肉餡—即洋財之意 故為 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10)大棗餡—即招財之意 故為 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妳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裏面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衛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壹年裏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11)野菜餡—即野財之意 故為 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12)菜 餡—即財到之意 故為 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13)甜 餡—即添財之意 故為 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所以,就有的餃子文化的祝福短信:
餃子祝您——
為人勤財,
夫妻百財,
家有余財,
投資鼓財,
出門財到,
進門添財,
偶遇野財,
天天招財,
身體牛財,
事業洋財,
家庭久財,
萬事算財,
壹生有財。
[編輯本段]傳說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傳說:從前有壹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壹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壹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名廚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壹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壹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怎麽做最後壹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壹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作最後壹樣飯給皇上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麽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擡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壹代壹代,壹直流傳到了今天。
[編輯本段]做法
餃子的烹調方法:
鮮美豐富的餃子餡料餃子的烹調方法,主要是煮,蒸、烙、煎、炸,烤
餃子皮的制作方法
1.和面:最常見的是小麥粉,有的地方用蕎麥粉。用涼水。面與水的比例:四碗面,壹碗水。在盆中揉成面團後,放置20分鐘,讓面團“餳餳”(水充分的滲入面粉顆粒)。如果水偏多,則和好的面偏軟容易包,但煮的時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搟皮費事,包亦費勁。好的口感壹般要求面要和得硬壹些,有軟餅硬餃子之說。
制皮:
2.搟:把餳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徑2-3厘米的圓柱形長條。把柱條揪(或切)成長約1.5厘米左右的小段——劑子。把劑子用手壓扁。再用搟面杖搟成直徑適度(4-7厘米)的、厚約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餃子皮。搟皮時,案板上要撒些幹面(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於搟皮相當花時間,今日許多手工面店都有出售機器做好的餃子皮。使用機制餃子皮通常須用手蘸水方能捏合。
3.捏:用搟面杖搟餃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壹部分。在鄉村地區,大多采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時,先將劑子揉成扁圓形,然後壹邊用雙手手指捏壓,壹邊旋轉。捏成後,皮呈碗狀(而搟的皮呈平面狀),且所帶幹面較少,所以更易包。缺點是捏皮比搟皮耗時多。
餃子餡的做法
餃子餡主要分肉餡、素餡、葷素餡,買回來的肉餡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壹下,然後加入蔥花,姜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素,鹽,少量醬油,料酒之類的,不嫌膩的話還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餡夠肥,就可以省了,之後朝壹個方向攪拌均勻,後調節鹹淡.喜歡的話還可以加香油,看個人口味了.攪好的肉餡稍放壹會兒就可以包餃子了.還可以用這方法做牛肉餡羊肉餡等。
蒸餃之制作
和面:多用開水燙面。余同餃子皮的和面方法。
做餡:菜的水份可以大些。不宜作水餃餡的菜,如西葫蘆,可作為蒸餃餡。
蒸:冒大氣後20分鐘可出鍋。
煎餃之制作
當因餃子包的太多而壹次吃不完,留著下餐再吃的時候,可以改用煎的方式,其味亦甚佳。習慣上人們都會用食用油把餃子煎熱。不過近年飲食潮流崇尚健康,多油的食物不太受歡迎。其實單單隔水煎,或用上湯代替食用油來煎餃子,口味也很好。煎餃也稱作鍋貼。
雞肉冬筍餡
原料:雞脯肉750克,凈冬筍100克,蔥花50克,香油、姜末、精鹽、味精、高湯適量。
做法:將雞脯肉洗凈剁成細泥,冬筍切成細丁放在油鍋內煸炒片刻。將雞泥放入壹盆中,加蔥、姜末、料酒、高湯、精鹽、味精攪勻後,放入冬筍末,再攪幾下即成。
魚肉韭黃餡
原料:去皮魚肉700克,肥膘肉50克,韭黃200克,蔥花50克,料酒、姜末、精鹽、味精、高湯各適量。
做法:將魚肉放清水中漂清,去粗刺,放案板上敲剁成細泥。將肥膘肉切成細粒,韭黃切碎。取深鍋壹只,放入魚泥加高湯,打開,加料酒、蔥、姜末、味精、精鹽,用手順時針攪打,最後加入肥膘肉、韭黃即成。
如何調出嫩滑的肉餡:五花肉剁成泥,放入少許的醬油,料酒,鹽,香油,切得細細的蔥末和姜泥。如果肉餡比較瘦的話要加壹些植物油進去。攪拌均勻。然後往肉餡裏加少許水,繼續攪,攪至肉餡有彈性,再加水,再攪。如此大概3-4次,肉餡粘稠又有彈性就好了。記住每次加水都要少,要分幾次加。這樣做的肉餡無論做餡還是做肉丸都很嫩很好吃。
青菜豬肉餡:
青菜剁碎,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胡蘿蔔豬肉餡:
胡蘿蔔刨細絲,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香菇肉餡:
新鮮香菇切細丁,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香菜餃子餡
原料:香菜250克,豬肉餡150克。
輔料:生抽、料酒、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1、香菜擇洗幹凈,瀝幹泥水分剁成碎末,拌入少許香油待用。2、豬肉餡放入盆中,加入全部調料,攪拌均勻。3、最後加入香菜末攪拌均勻即可。
[編輯本段]餛飩的特色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
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沈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