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天津最有名的小吃在什麽位置?

天津最有名的小吃在什麽位置?

天津小吃歷史悠久,以面食品種居多,選料廣而精,制作嚴且細,花色繁多,檔次分明,制法全面,各味兼備,富有北方特色,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天津城早期的居民聚居點,形成於宋遼時期,到元代特別是明、清兩代得以發展,日漸繁華。明、清以來,天津城北門外沿河壹帶逐漸成為手工業、商業、飲食業的集中地。據清《津門紀略》記載,當時天津的著名小吃已有侯家後“狗不理”大包、鼓樓東小包、查家胡同小蒸食、小夥巷牛肉、鼓樓北炸螞蚱、甘露寺前燒賣、大胡同雞油火燒、襪子胡同肉火燒、西頭穆家飯鋪熬魚等多種。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銅質“佳禾”獎章的楊村糕幹,即是早自明朝初年便開始制售的。清末民初,天津的小吃聚集處有南市“三不管”、鳥市、河西謙德莊、河東地道外、南開新“三不管”等,號稱“小吃五群”。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種類繁多,大擺大賣,盛極壹時。、

天津地處平原,瀕臨渤海,氣候適宜,物產十分豐富。清張燾在《津門雜記》壹書中曾寫道:“津沽出產,海物俱全,味美而價廉。春月最著者,有蜆蟶、河豚、海蟹等類。秋令螃蟹肥美甲天下,冬令則鐵雀銀魚,馳名遠近。黃芽白菜,嫩於春筍;雉雞鹿脯,野味可餐。而青鯽白蝦,四季不絕,鮮腴無比。至於梨、棗、桃、杏、蘋果、葡萄各品,亦以北產者為佳。”其他如小站稻米、紫蟹、黃韭、紅小豆、薊縣紅果、沙窩青蘿蔔、對蝦等,均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如此豐饒的物產,為天津小吃形成、發展為壹方風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天津“地當九河津要,路通各省”,特別自金朝天德元年(公元1149年)建都北京(大興)後,這裏逐漸成為漕運的樞紐,“舟車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人民之所雜處”。因此,天津小吃得以汲取南北各地技藝,匯集眾多的行家高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著名小吃嘎巴菜,最初是由遷移到津城的山東貧民在山東煎餅的基礎上加工制作的。以後,這壹小吃幾經演變,適應天津大眾的口味,最終形成為天津獨有的、別具風味的名食。《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曾在《煎餅賦》中提到了煎餅的壹種吃法:“更有層層卷摺,斷以廚刀,縱橫歷亂,絕似冷淘。湯合鹽豉,末銼蘭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條。”這裏描寫的,即是嘎巴菜的制作過程。蒲松齡還贊道,在當時,這雖是壹種窮苦百姓的食物,但好吃而實惠,“時霜寒而水凍,佐小啜於淩朝,額涔涔而欲汗,勝金帳之飲羊羔”。

天津小吃帶有明顯的季節性,往往隨著時令的變化而變化,與歲時風俗有著緊密的聯系。《津門雜記》中對天津民間食俗作了大量記載。如“正月元旦昧爽,長幼皆起,盛衣冠,設秀燭,拜天地先祖,父母以次,而同食角子(即餃子),取更新交子之義……”“二月初二日,以百蟲皆蟄,謂之龍擡頭,以轂糠引錢龍至家。是日食餅,煎糕粉(即煎‘悶子’),並祀土地神”等。另外,如初伏吃面,端午節吃角黍(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食糕,冬至日食餛飩,臘八日煮臘八粥、泡臘八蒜等,壹直沿襲至今。

天津小吃尤其是壹些著名小吃的風味,是與其獨特的制作方法、嚴細的選料分不開的。以曾作為獻給慈禧太後貢品的“狗不理”包子為例,即與其他包子的制法迥然有別。其面皮的制作,采用“壹拱肥”的揉肥方法,即將酵面與面粉、清水和勻,發酵壹段時間,待有肥花拱起來時,便對堿、下劑、搟皮。用這種方法制出的面皮,柔軟而有咬勁,加上蒸制火候的嚴格掌握,可使成品不塌陷、不走形。其餡心的調制,采用制水餡法,即將壹定數量的骨頭湯和上等醬油按壹個方向、分次徐徐攪入精選過的豬肉末中,再放入味精、小磨香油和蔥、姜末等,制成稀軟適度的肉餡。要把比重很大的骨頭湯和醬油攪入肉末內,使骨頭湯和醬油完全與肉末融合在壹起而不出湯,並非易事。但“狗不理”包子的創始人就是憑這樣不同尋常的做法,創出了名揚中外的津門美食。

再如“桂發祥”夾餡什錦麻花(俗稱“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名品,都因操作方法各有“絕”處,才使其與眾不同、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