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

夫子廟

即是孔廟,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 地方。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 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 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 還有魁星閣。,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 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築群,周 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臨 河的貢院街壹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會的格局, 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這裏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十八,這裏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

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爭奇壯舉勝,風味獨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小吃供應幹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普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遊客產生著久遠的吸引力。目前風味小吃已達200多個品種,經濟效益顯著,成為夫子廟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壹地區的特色文化。近年來,相繼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洋快餐,保留了壹些夜市大排檔,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檔***存的餐飲新格局。今日夫子廟已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食中心”。 獨領風韻的夫子廟美食街 夫子廟美食街建成於1997年,總投資1.5億元,位於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建築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墻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築群融為壹體。內部設施壹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巖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雅的氛圍。沿街座落著晚晴風味軒、晚晴茗軒、金陵春酒樓、夫子廟康樂城、秦淮人家、白鷺賓館等壹批知名餐飲娛樂企業,薈萃了海內外美食精品。結合美食街建設,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謝古居,恢復了烏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觀區,拓展了夫子廟景區範圍。

學宮

學宮位於大成殿後街北,原有“東南第壹學”門坊,包括明德堂、尊經閣、青雲樓、崇聖祠等古建築。明德堂是學宮的主體建築,科舉時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這裏聽訓導宣講。全國的學宮都稱“明倫堂”,而夫子廟的學宮獨稱“明德堂”,據說是宋代文天祥題寫的“明德堂”匾額之故。1986年明德堂維修時又修復了兩旁的“誌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

烏衣巷

烏衣巷位於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壹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舊時王謝子弟善著烏衣,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築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仕子遊人不斷,成為瞻仰東晉名相、抒發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此處的感嘆。從此烏衣巷便名播中外,遊人不絕。

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陳列館,是我國目前唯壹的壹座以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鼎盛時期規模居全國各貢院之冠,與北京順天貢院並稱為“南圍”和“北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鄉試、會試於此。永樂年間,京師遷往北京後, 明清兩代仍作鄉試考場。僅清壹代,科考***舉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 鄉試中舉, 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計58名,占全 國狀元總數的51.78%。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張騫、陳獨秀等皆出自於此。

陳列館尚存壹批原江南貢院遺留的珍貴文物及寶貴史料,現有東西號舍 八排四十間,其中東部號舍是舉辦“模擬江南鄉試”的場所,中外遊人可以 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感受科舉考試之苦澀、中舉之喜悅。陳列館還展 出科舉文物、圖片壹百余件,錄像室播放科舉考試程序等電視片。 現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已經成為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場所,收藏科 舉文物史料的機構,深受中外人士的贊許。

復建後的“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仍保留有“明遠樓”、“貢院碑刻”等很重要歷史古跡。“明遠樓”***三層,該樓為江南貢院的中心,也是最高的壹座建築。“明遠”二字取自“大學”中“慎絡追遠,明得歸厚矣”之意,愛國主義者林則徐在擔任江南貢院建臨期間還發明了創造了信炮和號燈制度,有效的保證了考試秩序。 明遠樓兩側是碑廊,陳列著省級文物,明清貢院碑刻二十余塊,它們銘刻著江南貢院的歷史,是貢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國偉大的諷刺文學家。雍正十壹年(1733),三十三歲的吳敬梓離開故鄉全椒,移家南京,寓居於秦淮水亭。隨著接觸面的廣泛,進壹步拓寬了他的視野,他看到:“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代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在歷經世態炎涼、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後,吳敬梓以莊諧兼擅的妙筆,在南京創作了我國第壹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積十年之余,終於成書。為了紀念這位偉大文人,秦淮區委、區政府在古桃葉渡遺址旁規劃復建了秦淮水亭,成立了吳敬梓故居陳列館。 陳列館位於南京清溪河與秦淮交界處,毗鄰古桃葉渡,名為秦淮水亭。該館***占地800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遺址, 因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在此迎接過愛妾桃葉而得名,千百年來,歷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詩賦詞、幽思懷古,留下許多優美詩句和生動民間傳說;北半部分為吳敬梓故居,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吳敬梓壹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成為研究吳學的又壹陣地。

白鷺洲

這是壹個以橋為特色的園林,園內宛如襟帶的小橋竟有15座之多,其中有典雅玲瓏的獨孔橋、三孔橋、七孔橋,還有四角重檐的亭橋等。

景色幽麗的白鷺洲公園,歷史上稱為徐太傅園,徐中山園、東園,是明初中山王徐達王府的東花園。解放前夕,已淪為壹片廢墟。1951年結合秦淮河整治,灘湖堆山,廣植花木,整合適和新建了煙雨軒、話雨亭等園林建築,園容初具規模,1976年建成開放。重建後的白鷺洲公園,以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建築采用明清江南園林的傳統風格,與夫子廟地區明清風格的建築群互為映襯,相得益彰。近來又建成集驚險、刺激、健身、消暑為壹體的水上樂園,為遊人提供了新的場所。白鷺洲公園緊鄰夫子廟鬧市區,是鬧中取靜的好去處,猶如鑲嵌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上的壹顆璀璨明珠。

瞻園

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壹座園林,已逾600高齡。 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達“未有寧居”,特給中山王徐達建成了這所府邸花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題書“瞻園”二字。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裏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和夏官丞相賴漢英的王府花園。後毀於兵火。1960年修復後的瞻園分東部和西部兩景區,園內還有兩塊宋代奇石-仙人峰、倚雲峰,相傳是宋代花石崗的遺物。

園內的主題建築是靜妙堂,它壹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該堂把全園分成兩部分,南小而北大,北寂而南喧,南北各建壹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連,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園又以石取勝,造景效果與實用功能巧妙結合,“妙境靜觀殊有味,良遊重繼又何年”。

瞻園是秦淮風光帶上壹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在劉敦楨所著《中國園林》巨幅集錦畫冊中,將瞻園作為古金陵園林唯壹的代表作,載入我國園林史冊。 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以石勝”,成為瞻園的主要特色,現今園中北假山即為明代遺物。1958年後,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 而今瞻園,舊院嫵媚,新容俏麗,深厚的基礎更添時代的活力。正是:瞻前顧後皆妙景,懷古賞新兩相宜。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我國唯壹的太平天國史專業博物館,籌建於1951年。1956年10月1日,在堂子街原太平天國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年5月遷至瞻園路128號現址,1961年1月正式更名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館址所在地瞻園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壹座館園合璧的博物館。東側是展覽區,由壹組氣勢雄偉的古建築群組成,西側是被譽為“金陵第壹園”的江南著名古典園林——瞻園。館址在六百多年前是明代中山王徐達府邸的西花園,清代為江寧布政使衙署,屋宇曾多達391間,是南京地區僅次於兩江總督署的建築群。太平天國時曾先後作為東王楊秀清的住處、幼西王蕭有和的王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的衙署,民國年間成為江蘇省長公署國民政府內政部所在地。

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現藏有太平天國歷史文物2140件,壹級藏品33件套,以及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圖書,是全國收藏太平天國文物最多、史料最豐富的研究機構。

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配合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本館積極探索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搞好基地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後被列為南京軍區青年官兵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並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省公安專科學校等十余家單位建立了***建關系。我們立足本館,輻射社會,開展了廣泛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學生參觀人數也逐年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