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街上有很多二毛燒雞店,壹筐油就可以在每個餐館吃到。
2.馬頭天府脆皮魚:早在魏晉時期就被列為貢品。李德和是魏晉時期著名的廚師,是他的弟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是壹種家庭小吃,也是招待客人和朋友以及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的好產品。
註意:妳也可以在壹籃子油餐館吃到它。我更喜歡邯鄲的脆皮魚,非常好吃。
3.臨漳臨潁燜兔:由名師管理,優選生長五六個月的健康獺兔,精心加工而成。
註意:去壹籃子油吃,那裏的邯鄲地方風味菜肴最齊全。
4.臨沂關牌驢肉香腸:起源於清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又稱“驢灌腸”。
註:各大酒店和超市都有。想吃地道美食,就去明關吧!
5.大明500香腸:創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祖籍山東濟南的汪祥雲來到大明謀生,並在城裏開設了壹家專門經營香腸和熟肉的商店。因為大明距離濟南大約500英裏,所以被命名為“五百戶”。由於其香腸味道鮮美,成為當時官家餐桌和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上等食品,並在省城和道館出售。
註意:500人住在城市的許多商店裏。我沒吃過。我吃了壹籃油。
6.老槐樹燒餅上的美味:這是邯鄲市食品總公司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風味食品,因經營場地旁邊有壹棵老槐樹而得名。
註:在邯鄲新華街。我想知道還有沒有剩下的。
7.大明鍋巴火燒:創始人郭誌忠,大名縣西韓路村人。他在北京(原名順天府)學習藝術,清光緒二十壹年回到大明,在縣城辦了壹場火會。因為他師從順天府學藝術,會館的第壹個名字是“田”,他希望生意興隆,所以他開了壹家商店“天行火燒店”。因為郭誌忠的綽號是“鍋巴”,當地人稱他經營的火店為“鍋巴火店”。後來,郭誌忠把他的手藝傳給了兒子郭蕊。目前,“鍋巴火燒”的經營者是其第四代傳人郭衛東。
8、津津樂道的菊花包:從天津正宗狗不理到第三代高,第五代傳下來的技藝。入駐邯鄲金津樂餐廳50年,榮獲2001河北省烹飪大賽風味品種賽銀獎。
註:工人劇院對面有壹家金街飯店,旁邊是賣金街包子的窗口。很好吃,就是現買現包裝。等待時間長,小偷多!
9.叢臺區的壹籃油餃子:這是邯鄲的壹種趙式小吃。據傳說,創始人王藝翔早年與父親在趙南門外開了壹家包子店。有壹天,趙國大將廉頗“叢太令兵”路過南門時,遠遠就聞到了肉饃的香味。廉頗買饃饃的時候,饃饃都賣完了。廉頗道:“妳案板上那不是包子嗎?”王藝翔說:“這是生的,需要蒸。”廉頗說:“需要多長時間?”王藝翔說:“不到1小時。”廉頗壹聽不耐煩了,把案板上的包子全部扔進開水鍋裏,不壹會兒,所有的包子都飄了起來。廉頗吃了煮好的水袋後連連叫好:“真是壹口油,真香。”從那以後,王藝翔把饅頭店改成了“壹口油”水包水餐館,生意更加興隆。後來在北宋年間改為“壹筐油”,壹直流傳至今。
註:現在叢臺路趙巖鎮有壹筐油,光明路有壹筐油,府東路有壹筐油。有幾家商店。環境很好,食物味道不錯,邯鄲還有各種小吃,非常值得壹去,但是價格比較貴,呵呵。
10,武安拉面:軟滑,是近年來新推出的小吃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