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參加過三大戰役的名稱和作戰部隊的名稱個各是什麽?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參加過三大戰役的名稱和作戰部隊的名稱個各是什麽?

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

東北敵軍衛立煌集團轄四個兵團,***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五十五萬人,分別被我分割包圍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其中,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率第八兵團(周福成)、第九兵團(廖耀湘)***八個軍二十四個師三十萬人,防宋沈陽地區,作為防禦中樞集團,以確保沈陽並伺機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壹兵團司令鄭洞國率第兩個軍六十師***十萬人,防守長春孤城,牽制我軍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率第六兵團四個軍十四個師十五萬人,防守義縣至秦皇島壹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陸海聯系。敵軍企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以牽制東北我軍於關外,並妄圖打通北寧路,如形勢不利即撤至關內。

東北我軍於冬季攻勢後,為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需要,主力位於長春周圍及長春、沈陽之間,先後進行了整編,加強了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遼沈戰役進行時,東北野戰軍已有十二個步兵縱隊、壹個炮兵縱隊和十七個獨立師***六十余萬人,加上機關和地方部隊總兵力已達壹百余萬人,東北地區敵我兵力對比,我軍已占相當大的優勢。東北解放區已擁有全東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並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鐵路線。

為了就地全殲東北之敵,中央軍委指示東北野戰軍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顧,主力南下北寧路,首先殲滅錦榆段之敵,攻占錦州。錦州,是東北敵軍通向關內的咽喉,攻占這壹戰略要點,不僅割裂了傅作義、衛立煌兩集團之間的聯系,便於我軍向兩翼機動作戰,而且把衛立煌集團封閉於東北,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並可誘使沈陽之敵出援,造成打運動戰的條件。因此。攻克錦州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只要攻克了錦州,就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權。但是林彪開始不願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作戰,繼則又不敢集中優勢兵力攻殲錦州之敵,甚至想回長春,表現了林彪思想上的右側保守。

為了配合東北戰場的作戰,中央軍委還指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發起察綏戰役,以牽制傅作義集團,使其無暇東顧。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東北野戰軍於九月十日決定了南下北寧路作戰部署,以六個縱隊另四個師對付錦州範漢傑集團,以三個縱隊)欠壹個師)位於沈陽以西地區,以二個縱隊位於沈陽以北地區,對付沈陽之敵,並阻止長春之敵突圍,以第壹兵團指揮第12縱隊及六個獨立師包圍長春之敵。

九月十二日,東北我軍發起了遼沈戰役。至十月壹日,分別殲滅了綏中、沙後所、興城、義縣之敵,占領了塔山、高橋,把北寧路錦州至秦皇島段上的敵軍分割孤立在錦州和錦西、葫蘆島以及秦皇島、山海關三個地區,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切斷了東北敵軍通往關內的唯壹陸上通道。十月二日,蔣介石飛抵沈陽,慌忙決定從華北及山東抽調七個師,連同錦西、葫蘆島的四個師,***計十壹個師的兵力,由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組成“東進兵團”,以沈陽地區十壹個師、三個騎兵旅,由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組成“西進兵團”,企團東西對進,增援錦州。東北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進壹步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錦州,以掌握主動權的指示,決定增調第1縱隊(欠第3師)第2縱隊(欠第5師)由遼西南下,參加攻錦作戰。最後確定攻錦的部署是:以主力第2、第3、第7、第8、第9縱隊及第6縱隊第17師***十六個師的兵力及炮兵縱隊主力,攻殲錦州之敵;以第2兵團指揮第4、第11縱隊及兩個獨立師***八處師,在塔山地區堅決阻擊敵“東進兵團”;以第1縱隊(欠第3師)位於高橋為總預備隊。另以第5、第6(欠第17師)、第10縱隊(附第1縱隊第3師),位於新民以西、以北地區,牽制敵“西進兵團”:以第12縱隊南下通江口地區,準備參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擊長春突圍之敵;經第 1 兵團指揮九個獨立師繼續圍困長春。十四日,我軍對錦州發起總攻,十五日,即攻占錦州,全殲守敵範漢傑(俘)以下十萬余人,封閉了東北敵軍陸上的逃路。在攻取錦州的同時,我塔山地區阻援部隊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成功地保障了錦州方向的作戰。

我軍攻克錦州後,長春守敵鑒於突圍無望,守必被殲,在我攻錦州勝利與強大的政治攻勢影響下,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十七日率部起義,十九日鄭洞國率新編第7軍等部投誠,我軍解放長春。

錦州、長春解放後,蔣介石堅令廖耀湘兵團與錦、葫地區之敵繼續東西對進,企圖重占錦州,並令第52軍主力搶占營口,以便東北殘敵經由陸路或海上撤逃。這時,毛澤東指出,敵東西對進,對我有利;同意東北野戰軍不找錦、葫,集中主力全殲敵廖耀湘兵團,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要求東北我軍必須部署有力兵團於營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區,堵塞敵人海上退路。十月二十日,東北我軍遵照毛澤東的指示,除留兩個縱隊位於塔山地區繼續阻擊敵“東進兵團”外,主力由錦州地區揮師北上,求殲敵廖耀湘兵團,並以第5、第6兩個縱隊退至黑山、大虎山地區,堅決阻敵前進,以掩護我軍主力由兩翼插至廖耀湘兵力後方,圍殲該敵,並以第12縱隊率五個獨立師,星夜兼程南下,以拖住沈陽之敵並斷其南逃退路。至二十五日,敵人在黑山、大虎山攻擊受阻,其退路被我切斷,廖耀湘見我主力已逼近兩翼,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遂於當晚向營口撤退,其先頭在臺安附近遭我獨立第2師阻擊,誤認為是我軍主力,又掉頭向東,企圖逃回沈陽。二十六日,我軍全線出擊,在大虎山以東地區對敵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戰,采取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法,至二十八日,即將廖耀湘兵團十萬余人全部殲滅,俘敵兵團司令廖耀湘。

二十八日,遼西作戰基本結束時,為迅速殲滅沈陽、營口之敵,東北我軍即以第1、第2、第12縱隊向沈陽,第7、第8縱隊向沈南,第9縱隊向營口急進。十壹月壹日,我軍突入沈陽市區,敵人迅速瓦解,二日,東北最大的城市沈陽宣告解放!同日。營口之敵除第52軍部率第25師等萬余人自海上逃跑外,其余為我殲滅。至此,遼沈戰役全部勝利結束。錦西、葫蘆島之敵十二個師於九日分別逃往天津、上海。

遼沈戰役自九月十二日至十壹月二日,歷時五十二天,***殲敵三十六個整師四十七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壹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這對於爾後順利平津戰役和加速全國的解放都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各戰區在東並野戰軍進行遼沈戰役前後,也相繼發動攻勢,殲滅了大量敵人。

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在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壹部配合下,於九月七日至十壹月十五日進行了察綏戰役,解放了綏東、察北廣大地區, 進占包頭,包圍歸綏,殲敵二萬壹千余人,迫使傅作義在平綏路上往返調動軍隊,不敢大力增援東北,有力地配合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

華東野戰軍於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采取攻濟打援的作戰方法,進行了濟南戰役,全殲守敵十萬余人,生俘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濟南戰役的勝利,開創了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嚴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內部,正如中***中央在賀電中指出的:濟南戰役“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壹”。接著,我軍又收復了臨沂、煙臺等地,除青島外基本上解放了山東全境。

西北野戰軍於八月八日至十三日、十月五日至十八日和十壹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先後進行了澄合、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殲敵胡宗南部六萬余人,將胡宗南集團箝制在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中原野戰軍於十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進行了鄭州戰役,使敵人未能抽調更多的兵力增援東北。

遼沈戰役及在此期間其他戰役的勝利,使全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壹個根本的變化。我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敵軍總兵力下降至二百九十萬人左右,我軍則增至三百余萬人。這就使我們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毛澤東估計,再有壹年左右時間即可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

平津戰役

壹九四八年十壹月初,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後,敵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面臨著東北、華北我軍聯合打擊的威脅,已成驚弓之鳥。由地美、蔣、傅之間的矛盾,華北敵軍是撤是守,是南逃還是西竄,尚舉棋不定。傅作義錯誤地估計我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決心,采取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依據這壹方針,傅作義將其所轄的蔣、傅兩系軍隊***四個兵團十二個軍約五十五萬人,收縮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五百余公裏的鐵路線上,擺成壹字長蛇陣。將其嫡系部隊配置在平綏路北平至張家口段,將蔣系部隊配置在北平及其以東地區,必要時,可丟下蔣系部隊自行西逃。

從全國形勢來看,我軍將傅作義集團抑留在華北,就地殲滅,對戰局發展最為有利。因此,中央軍委決定乘敵人尚未確定逃跑之前,調華北野戰軍提前入關與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壹百萬人,發起平津戰役,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敵是驚弓之鳥,能否抓住敵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竄,是戰役指導的關鍵。為此,中央軍委決定;撤圍歸綏,緩攻太原,並同意與傅作義進行談判,以麻痹敵人。同時,令華北野戰軍主力於十壹月下旬秘密迅速入關,在華北我軍協同下,首先對敵采取抓住西線,穩住東線,對西線之敵圍而不打,對東線之敵隔而不圍的方針,由西而東完成對敵人的合圍。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中央軍委指示東北先遣兵團、華北第2、第3兵團在平張段統壹行動,首先迅速包圍張家口,吸引東面敵人向西增援,切斷平張段,爾後分割圍殲平津張地區之敵。

遵照中央軍委的統壹部署,華北第3 兵團於十壹月二十九日開始包圍張家口地區之敵。傅作義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軍率三個師增援張家口,並以懷來地區之第310師增援宣化,昌平地區的第269師西調懷來。為了抓住西線各敵,中央軍委於十二月二日令華北第2 兵團向下花園急進,令東北先遣兵團向南口、懷來前進,以切斷平綏路,分別包圍沒線之敵。由於東北先遣兵團第11縱隊,於十二月五日,在行進途中殲滅了密雲守敵壹個師,傅作義即認為我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並錯誤地判斷我軍將要進攻北平,因而又慌忙決定調第35軍迅速返回北平,懷來、南口地區之第 104、第16軍向西接應,同時調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軍***八個師到北平布防;將第13軍由懷柔、順義撤到通縣;第101 軍由涿縣撤到豐臺、門頭溝。敵人這壹收縮行動,對我軍抑留敵人在現地十分有利。十二月六日,敵第35軍(兩個師)突出我軍對張家口的包圍圈後東竄,八日被我軍華北第2兵團包圍在新保安地區。十日、十壹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第11縱隊協同下,先後在康莊、懷來地區將敵第16軍主力及第104 軍主力殲滅,至此,傅系部隊主力分別被我軍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兩地,敵人西逃之路被切斷。此時,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越過長城,進入冀東,尚未對平津塘諸點完成包圍,因此“唯壹的或主要的是怕敵人從海上逃跑。”為了不使敵人決策狂跑,盡快地完成對平津塘諸點的包圍,毛澤東於十二月十壹日及時下達了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令西線各部對張家口、新保安諸敵,在兩星期內“圍而不打”,令東北野戰軍主力,要不惜疲勞,不怕減員,不怕受凍受饑,以最快速度同時切斷津,塘和平、津之間敵人的聯系,對敵形成“隔而不圍”的戰略態勢,再行休整,然後從容攻擊。同時,指示淮海前線我軍對杜聿明集團:“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以穩住敵人,使其不好下從海上逃走的決心;並令山東我軍控制濟南以北壹段黃河,並在膠濟路上預作準備,以防敵人經濟南向青島逃跑。東北野戰軍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以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第12縱隊,包圍天、塘沽地區之敵,以第 3、第5、第6、第10縱隊在第11縱隊及冀中軍區第 7縱隊的配合下,包圍北平之敵。至十二月二十壹日,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完成了對平津塘之敵的戰略包圍,封閉了平津之敵由海上南逃之路。至此,傅作義集團即被我軍“壹概包圍了”。

我軍完成了對敵人分割包圍後,采取了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方針,先打新保安和塘沽兩點。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央軍委估計,敵第35軍被殲後,張家口守敵有突圍的可能,而華北軍區第 3兵團不占優勢,為增加包圍張家口的兵力,中央軍委將東北野戰軍第4 縱隊西調張家口,歸第3 兵團指揮,十二月二十日,該縱到達張家口附近。二十二日,華北軍區第2 兵團攻克新保安,全殲滅守敵第35軍(兩個師);二十三日,張家口守敵五萬余人突圍逃跑,被我華北軍區第3 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 縱隊於二十四日全部殲滅於張家口以北地區。

為了統壹對平津戰役的領導和指揮,黨中央於壹九四九年壹月十日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塘沽地區因地形不利,不便殲敵,東北野戰軍建議,經中央軍委批準,我軍改為攻取天津。壹月十四日,東北野戰軍集中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縱隊***二十二個師,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殲滅的作戰部署,對天津守敵發起進攻,經二十九小時激戰,於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殲守敵十三萬人。俘虜津塘防區副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十七日塘沽敵人由海上逃走。至此,北平之敵完全孤立,陷入絕境。我軍除東北野戰軍第 1、第 2兵團(即原先遣兵團)外,十二月底又增調華北第 2、第 3兵團進至北平附近,對北平之敵形成嚴密包圍。壹月十四日,毛澤東主席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十六日,我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發出最後通牒,指出:壹是放下武器,壹是和平改編,否則,“我軍將以精確戰術攻城,勿謂言之不預”。在此情況下,傅作義接受了和平改編。北平守敵八個軍,二十五個師,全部開出城外,聽候改編。壹月三十壹日,我軍進駐北平,北平宣告解放。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北平守軍是執行我黨八項和平條件,以和平方式結束戰爭的第壹個榜樣,被譽為“北平方式”。平津戰役歷時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敵五萬八人從海上逃跑外,***殲滅敵軍五十個師五十二萬人,解放了華北大部地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我軍在戰略進攻階段與敵人主力進行的戰略決戰。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歷時四個多月,殲敵壹百四十三個師,連同地方部隊***壹百五十四萬人。至此,戰爭第三年七個月的作戰,***殲敵二百三十二萬人,使敵人的精銳部隊喪失凈盡,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淮海戰役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邱;第1綏靖區(周巖)在淮陰。這壹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壹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壹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壹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壹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

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孫元良)已向東撤走,殘敵萬余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壹月壹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壹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壹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有六十多萬人。

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壹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

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系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邱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壁。十壹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

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決心。十壹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壹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壹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壹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壹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壹切事宜。十壹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占碾莊,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壹至二公裏,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壹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系,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壹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壹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壹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壹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壹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壹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六日,第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壹個(黃維),挾壹個(杜聿明),看壹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壹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於壹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投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 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

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渡江作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