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家裏就包了餃子,是用蒲公英菜配肉餡包的,美味野菜味道,別提有多好吃了,其實包餃子很省事的,不用做菜了,水靈靈的很喜歡吃的!
北方人尤其是面食為主,餃子更是飯桌上常見的主食。各地雖然叫法不同,但水餃的叫法都通用。因為餃子都下鍋水煮。至於山東的叫法聽別人說過,叫"古紮"不知道對不對,吃法做法都壹樣,叫法不壹樣而已!
山東地廣人多,所以往往同壹種事物用方言都有好幾種叫法,就拿餃子來說吧,大約有以下四種叫法:
1箍紮(讀音gu zha),膠東半島壹代將餃子叫做箍紮,包括濰坊地區的安丘、諸城、昌邑、高密以及整個青島地區。所謂“余做不如愜著,好吃不如箍紮” ,應該說自古以來“箍紮”就是上八仙的 美食 。
2包子,覆蓋面最廣的壹種叫法,為了和真正的包子區分,人民將餃子叫做小包子,而真正的包子則叫做大包子。地區包括濟寧、泰安、淄博以及濰坊北部等地。當然這也是最土的壹種叫法,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聽不到這種叫法了。
3扁食,這個叫法倒是很形象的概括了餃子的外部特征。但是本人要強調下,南方和北方的扁食不是壹種食物,南方的扁食其實就是餛飩,而北方的扁食則是水餃。這個稱呼應該源自山西,明初山西往山東大量移民,於是這個稱呼也移民來到了山東。
4水餃,這個標準的稱呼對山東人民來說就是舶來品了。原來在老壹輩人當中並沒有這個稱呼,後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以及各種音像影視的傳播,這個時髦的叫法就被年輕讓們采納 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方言稱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基本統壹用水餃這個稱呼了。
最後就是餃子了,在山東來說 ,這基本只是個書面用語,本人從未見過有人在口語中用這麽拗口的詞匯。
感謝閱讀,歡迎關註!
俺老家就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山東莘縣,從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長到八歲,兒時的記憶印象頗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肚子都吃不飽,娘(伯母)精打細算,勤儉過日子,常把野菜樹葉搭配著有限的糧食制成食物,壹家人賴以充饑。壹年難得吃幾次餃子。只記得過年吃餃子,我們那還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齡包多少餃子的風俗,然後近門也會端幾碗餃子去祭奠,主家會留下壹碗餃子。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餃子,其實就是薄薄的面皮,隨便弄些青菜餡,放些鹽,油調拌壹下包住而已,就連過年的餃子也是有點肉末或煉過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蘿蔔菜,過年看著娘自己趕皮自已包小包,彎彎的小包壹圈圈擺在圓圓的面拍上(把茭草桿用針線繩穿連在壹起制做的使用家什〉
自己忍不住纏著娘也要包,記得娘說:小包不怕醜,來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餃子要來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餡就好。現在想來,娘包餃子也很慢,壹只餃子來回捏三遍呢!也難怪壹年難得吃幾次小包,怎能練出快手呢!這算是幼時最好的 美食 了。長大成家後,娘來我家,我總愛給娘包幾次餃子吃,看我包餃子很快,壹捏壹擠,娘會高興的說,俺妮真馬利兒,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無法對她老人家盡孝了!現在的餃子豐富多樣:
豬肉,
牛肉,羊肉,
魚肉,鮮蝦,
吃膩了肉餡,又吃野菜餡,三鮮餡,
可以說各式餃子應有盡有,飯店就有百餃宴,我常對孩子們說,現在食物太豐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過大年!哦,差點忘了主題,我老家那裏餃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裏有人綽號叫扁食,小時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來扁食就是餃子!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