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餛飩與餃子的區別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明確。由於都是用面皮包餡,在古時兩者制作形態都比較原始時,餃子和餛飩的界限較為模糊。然而,今天的明確卻是由歷史上的不明確逐漸演變而來的。
餛飩和餃子都是古代諸多的“餅”中的壹種,其中餛飩出現較早,餃子則是更晚壹些時候從餛飩的初級形態之中演化獨立出來的。而兩者又分別經歷了長時間的名實演變過程,才成了今天各自的典型形態。
“餛飩”壹詞,今日所見最早載錄文獻是三國時期 魏國博士張揖的《廣雅》:“餛飩,餅也。”在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餛飩和餃子這類食物都被稱之為“餛飩”,“餛飩”壹詞的使用也很混亂,導致人們很難對這兩種食物有清晰的認識。
值得慶幸的是,考古發現的實物為我們區分餛飩和餃子提供了確鑿的歷史根據。1959 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初期墓葬中同時出土了餛飩與餃子,餛飩形似現代人的耳朵,長3 厘米,寬l.9厘米.餃子形如月牙,長約5厘米,中寬1.5厘米;皮均為小麥面粉所制。1986年再次發掘又發現八個餃子,長5.7厘米、寬2.4厘米。這兩種十幾個世紀以前的食物.已與今天餛飩、餃子的形制極似.而從它們出現在吐魯番地區的事實,便不難想見這種面食之俗在唐代是如何流行廣泛的。
我們從考古發現中見到了與今天已無區別的餃子之實,但“餃子”之名的出現卻要晚得多。“餃子”在宋代文獻中記為“角子”,《夢粱錄》記南宋朝延皇帝壽宴禮儀宴事有文:“進禦膳,禦廚以繡龍袱蓋合上進禦前珍饈,內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托,直過頭。兒禦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鹹致,雙下駝峰角子。”“角子”的命名,顯然是象形取義,因其像牛、羊、鹿等獸類頭上初萌之角,故“角子”又記作“水角”或“角”,這種叫法沿用了很長時間。
“餃子”詞的文字規範表述基本是明代以後的事。清代的北京,達官貴族及市庶下民均極重吃餃子,餃子尤其是“年”中美食:“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日煮餑餑。”“煮餑餑”是滿族等北方遊牧民族對水煮餃子的漢化習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