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從明代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匯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壹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壹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有學者證實了該parviglumis亞種的類蜀黍(也可見翻譯為小穎大芻草亞種),擁有著與現代玉米幾乎壹致的同工酶,並且這種野草是唯壹同全部現代玉米基因具有足夠相似性的亞種。
通過與植物體遺傳變異緊密相關的同工酶和基因相似性的雙重確認,這種類蜀黍成功擊敗其他競爭者,成為玉米幾乎唯壹的起源祖本。
起源時間上,根據基因突變的周期性規律,學者的研究顯示玉米最早的馴化可以卡在距今5689年到距今13093年,如果我們取個中間點的話,時間大致在距今9000年上下。最
早的玉米遺存發現在距今6230年前墨西哥Oaxaca谷地的Guila Naquitz山洞,如果按照基因考古學家推測從完全野生的teosinte到栽培的玉米,馴化時間大概要經歷3000年左右,我們同樣也可以推測玉米馴化的起始時間大致在距今9000年左右。
關於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種研究手段都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貢獻:基因考古研究壹針見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時間、地點和祖本,但卻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學材料的填補。
大植物遺存的材料可信、生動且信息量豐富,但起源時間上卻和所謂的基因推測時間有明顯的差距;微植物遺存及時地出現在玉米起源的關鍵時間和關鍵區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釋前兩種研究方法在結果上的分歧,卻因為本身年代測定和考古學背景的硬傷而飽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