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打尖的四川方言

打尖的四川方言

所謂“打尖兒”,就是農忙時節,家鄉人在田間勞作,主人給田間勞作的人加“點心”。“點心”壹般是米粑粑加醪糟煮雞蛋。醪糟煮雞蛋,有圓雞蛋也有“散雞蛋”。圓雞蛋是先把雞蛋煮熟,冷卻後脫殼,再把脫殼的雞蛋與醪糟同煮,帶有相宜的湯水。“散雞蛋”則是先把醪糟加水都沸,再把雞蛋打破,放進與醪糟同煮,湯水相宜。

“點心”有甜的也有辣的。想吃甜的下糖,想吃辣的下辣椒面,很是隨意。 雞蛋煮醪糟,原來就是壹道很美的川味小食。這道小食,不但可口,而且有營養,加上湯水相宜,配上米粑粑,吃後既耐肚子,又能解渴消除疲勞,很適宜農民農忙時節田間吃用,所以,家鄉人就把它定為“打尖兒”的“點心”。

“打尖兒”是在上午十時左右吃的,由家裏的主婦親自操作,煮好後再送到田間,給在田間勞作的人加能量。

自古以來,四川就以其豐富的物產而號稱“天府之國”。舊時的天府,在農忙時,民間有互換工與幫工的習俗。幫工、換工,給“打尖兒”帶來了文化理論基礎。別人來幫妳勞作,款待鄉鄰與工友,是人之常情。用什麽美食與辦法來款待鄉鄰與工友?向來講究美食的川人,除了午餐時特別講究“拈閃閃”(“拈閃閃”即是帶肥膘的大肉片,有巴掌般寬,筷子般長,壹指般厚,拈起來,油兒忽閃閃的,所以叫“拈閃閃”。因為農忙時勞作身體支出大,大肉片油水多,營養高,能及時補充身體的支出能量)外,還在早餐與午餐的中間增加了壹道美食,這就是“打尖兒”。

原來,吃“打尖兒”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呢。傳相古時,有壹少婦送“打尖兒”時,想逗逗幫工的工友,就把“打尖兒”藏起來,叫工友去找,找到了才吃。這事因為像遊戲壹樣有趣,就傳了下來。也許,這是家鄉人農忙時,忙裏偷樂的壹種有趣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