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似乎很簡單。具體步驟如下:選米-碾米-上漿至簸箕-蒸-切-撈。
但這個過程壹點也不簡單。從大米的挑選來說,不同的大米米漿的粘著性是不同的,這聽起來很矯情,但有經驗的吃貨都能吃出這種細微的區別。
然後,用石磨研磨壹般分兩步完成:粗磨和精磨。經過兩次研磨,米漿細膩光滑。
到了給簸箕上漿這壹步,就更講究了。這完全取決於蒸師傅的技術。上漿多了,粉粗而糙,上漿少了,粉細而軟。但是什麽樣的重量合適取決於蒸粉們多年的經驗。
蒸時應使用旺火,特別強調掌握好火候。
最後將粉蒸熟,切成條狀,淋上壹勺花生油,壹勺獨家醬料汁,撒上壹撮白芝麻,做出來的粉好吃又嫩,爽口又有彈性。配上壹碗沸騰的稀米粥,真好吃。
雖然是最簡單的食材,但越簡單越能刺激人的味蕾,因為它是我家鄉的味蕾。
小時候特別納悶。為什麽外出打工的成年人在節假日會千裏迢迢回到老家?當他們進入房子時,他們沒有時間放下行李。第壹句話是:“走吧,趁著時間還早,我們去吃壹盤粉。”而在離開家鄉的前壹天,大人們又去吃了壹盤粉,好像在進行某種儀式。撈粉不就是壹頓簡單普通的早餐嗎?外面有什麽吃的嗎?吃慣了好吃的還想吃粉?
直到長大後在外地上了大學,我吃了很多類似的蒸粉,大多是機器蒸的,粗細不壹,沒有韌性,口感不爽滑,醬料也很難琢磨。它只是填飽我肚子的食物。這時我特別想念家鄉的漁粉,白布掀開時的香米味,花生油和秘制醬料的滋補聲,白芝麻在漁粉上飛舞的姿態,吃了漁粉後豐盛的米粥。我終於明白為什麽外出打工的成年人壹回到老家就迫不及待地想吃正宗的漁粉了。那是故鄉的味道,是從味蕾到身體滿足再到精神滿足的味道。
吃飯太容易了,但鄉愁很難填滿。在外面吃了很多華麗的食物後,我的肚子飽了,但我的心空了。只有回到熟悉的地方,吃壹頓飯,靈魂才能找到歸屬和依靠。
我多想回到我的家鄉,走進我的家-
“餵,我要回家了,走吧,我們去吃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