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據傳說,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的去世依依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對方,當他們到達洞庭湖時消失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通過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
第二,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宋明時期人們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玉米小米”和“粽子”。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各種各樣的模式。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當時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被密封並烘烤,這被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被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並煮熟,這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第三,香囊:
在端午節,宋朝和明朝的孩子們戴香囊,據說這是為了避邪和驅除瘟疫。事實上,它們被用來裝飾胸前。香囊內有朱砂、雄黃和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子,做成壹串形狀各異的手串,各種精美可愛。
四、吊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時,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院,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和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既美麗又芳香,婦女們競相佩戴它們以驅邪。
端午節也是壹個傳世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庭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攪濁、祛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采藥是中國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