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通常由大米、黃豆、小米等制成,是受人們喜愛的小食品之壹,健脾消食、止瀉。糖尿病患者忌食。鍋巴不僅可以當零食、當糧食用,還可用它做出許多菜肴。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壹家小飯店用餐,就吃到用蝦仁、雞絲、雞湯熬成的鹵汁當場澆在油炸的鍋巴上,頓時炸聲大作,濃香撲鼻,乾隆壹嘗,覺得香脆可口,食趣盎然,便問這是何菜,店主笑道:“這叫平地壹陣雷。”乾隆脫口而道:“此菜可稱天下第壹菜。”從此,“天下第壹菜”成為許多地方保留的傳統名菜。
如今,飲食業已廣泛采用鍋巴做菜,口蘑鍋巴、魷魚鍋巴、海參鍋巴、幹貝鍋巴、魚肚鍋巴,燒料大同小異,不壹而足。食品工業也在鍋巴上大做文章,加工出方圓不同形狀的包裝鍋巴,即開即食。鍋巴的起源應在安徽。《北京晚報》1994年6月4日曾載李知文先生《“鍋巴”考源》壹文,認為鍋巴本作鍋粑,原是帶有地方色彩的皖語中的壹個詞。桐城派晚期文學大家姚永樸所著的《舊聞隨筆》可證,其中所記汪誌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門制軍》,有這樣壹段記述:太湖李木山(長森)與公(指汪誌伊)同時居官,並有廉名,時人稱為汪白菜、李鍋粑。鍋粑,皖語,謂鍋底焦飯也。據此可知,現代漢語的“鍋巴”是由皖語中的“鍋粑”演化而來的;“巴”並非“粑”的簡化字,如糌粑並未簡化為“糌巴”。我們在品嘗著酥脆松香鍋巴的同時,考其淵源,也可看出皖人對民族食品和詞庫的小小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