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重慶是壹條水路運輸大動脈,比瀘州大得多。這種飲食習俗流傳下來,傳到重慶後,又有了新的變化。當時壹些苦力(棍棒)看到這種吃法,就去殺牛場撿壹些丟棄的牛內臟在長江裏洗幹凈,切成小塊和船工壹起吃。每個人都認為它很好吃,它可以填飽肚子並趕走寒冷。後來有人幹脆用壹個(兩個)籃子,壹端放壹些牛雜(主要是牛百葉)和配菜,另壹端放壹個泥爐,用壹個分割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裏煮著又辣又鹹又香的鹵汁,每天在河邊、橋上或街上賣。因此,這些船工和苦力(木棍和棍子)不再自己做飯,他們每個人都認為,吃熱的直到他們吃飽為止不會花太多錢,這樣既經濟又方便,還可以增加卡路裏。除了那些苦力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挑擔子吃飯。直到民國23年,有人把它搬進了壹個小餐館,把這些肩膀搬到了餐桌上,泥爐還在,但鐵盆換成了小銅鍋,鹵汁和蘸醬由食客自己協調,這樣既幹凈又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慢慢地,這樣的小餐館越開越多,幾乎都在重慶另壹邊江北的壹條小街上,吃的人也不少。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後來為了記住這種吃法來自小米灘,人們幹脆把這條街叫做小米街。
甚至後來抗戰時期,四川火鍋越做越紅火。官員、金融巨頭、商人和記者都以吃火鍋為榮,有些人甚至把這家火鍋店變成了貴族。許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前往臺灣省的國民黨老兵仍然對重慶火鍋的美味念念不忘,有些人還在臺灣省開了火鍋店(但由於原材料問題,他們無法跟上四川的當地風味)。所以現在很多書都說四川火鍋起源於重慶江北,但實際上它起源於瀘州,發展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