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膳是我國特有的飲食文化,它的歷史源遠流長。
據史書記載,黃帝烹谷為粥。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當時的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粥膳改善病癥的事跡。到了隋唐時期,粥膳繼續發揚光大。《諸病源候論》與《備急千金要方》中分別記載了壹些粥膳食療方和民間偏方。如谷皮糠粥可以改善腳氣病,羊骨粥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等。
粥膳在宋代也很受歡迎,當時的《太平聖惠方》中就記載了壹百多個粥膳方;《養老奉親書》中也記載了數十道粥膳食療方,如用蓯蓉羊肉粥治療虛勞、用生姜粥治療反胃嘔吐等。
金元時期,粥膳同樣也有發展。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壹李東垣對粥膳食療很有研究,在其著作中,專門介紹了幾十個最常用的粥膳食療方。元代鄒鉉在《養老奉親書》的基礎上續增篇幅,著成《壽親養老新書》,增補了幾十個粥膳食療方。當時,粥膳養生還得到了皇室宮廷的認可。元代負責宮廷膳食的太醫就曾收集過不少滋補強身、輔療病癥、養生延年的粥膳配方。至於明朝時期,粥膳養生已經十分普遍。明代名醫李時珍通過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結合自己的從醫經驗,編著了《本草綱目》壹書,收錄了很多粥膳食療方。而明代編撰的《普濟方》***收錄了近二百個粥膳方。清代著作《老老恒言》中也記載了近百種粥膳方。
由於粥膳制作簡單,取材方便,且在壹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美食的需求,因此被廣泛接受。到如今,食用粥膳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既有文化積澱而又時尚健康的養生方法,不僅粥膳的種類極其豐富,而且普及程度也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