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越鄉人素有吃青餃、青團、青餅的風俗,並十分盛行。青,書稱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分細葉和粗葉兩種,葉子有香氣,不僅可食用,還有止血藥用價值。青大致可分板青、棉花青、艾蒿清,板青形似盤菜,葉細味香是做青餃的好東西。
三月清明,桃紅柳綠,百花吐艷,青也抽出了新綠,在踏青、掃墓的人群裏,還夾雜著采青的人們,她們壹手拎著小菜籃、壹手拿著小刀,來到郊外的山坡上、田野裏采青,約半天時間準能采到二三斤板青。
做青餃先將青沖洗幹凈,煮熟搗爛、拌進糯米粉,包成餃子狀,青餃內餡可分甜鹹兩種,甜的用食糖和豇豆制作成豆沙;感的用腌制的九心菜炒肉絲和青筍,或用肉絲和腌九心菜炒香幹絲,青餃包成後放進竹制的蒸籠裏蒸熟,青餃出籠時青香撲鼻滿屋飄香,頓叫妳食欲大開,吃起來回味無窮。
民間將青做成青餃外,還做成青團、青餅。青餃不僅是清明時節的祭祖供品,而且是越鄉民間的時令美食,不論城鎮和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青餃嘗嘗時鮮,而今在街頭巷尾都能買到清香飄溢的青餃,可見,青餃在越鄉民間已流傳很古很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