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區的小站鎮是清末大興洋務運動時期,編練新軍的近代軍事要地,這裏促成了中國軍隊冷熱兵器的轉換,造就了中國第壹支近代陸軍。
小站鎮因小站練兵而興盛,以小站稻而聞名,在小站歷史上走出了5位“中華民國”總統、17任總理、28位督軍。小站練兵博物館充分展現了中國近代軍事沿革,再現了小站稻文化,形成“近代中國看天津,近代天津看小站”新亮點。 此後壹年多的時間,日寇未敢進犯小站。1938年8月,盤踞在小站的兩股土匪武裝,大港的竇同義和小站的李秀成結成結拜兄弟。壹天,竇同義為死去的老娘出殯辦喪事,日寇聞訊派了壹個中隊日寇和二百多名偽軍前來偷襲,竇同義、李秀成聞訊將其部隊埋伏在小站大有橋迎敵。
竇同義曾收容了不少國民黨對日作戰的潰兵,戰鬥力較強,還有壹門小炮。待日寇汽車開進伏擊圈,竇同義壹聲令下,步槍、小炮壹齊開火。那小炮打得很準,壹炮就打得壹輛汽車燃起大火。他們又向偽軍喊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那二百多名偽軍也沒有壹個願為日寇賣命的,他們壹槍未發掉頭就跑,結果只把那壹中隊日寇扔在了陣地上。
此役,摧毀了日寇七輛汽車,七十多名鬼子,除了僥幸逃走了壹人,全被就地殲滅。
日寇為報復,曾把小站焚燒了兩次,殺死無辜百姓數十人。
馬廠減河記忠魂
1937年8月,二十九軍黃維剛旅千余人在洋閘與日寇血戰了兩天壹夜,最後,只有少數人突出重圍,大部分健兒都壯烈殉國了。日寇為恐嚇抗日軍民,強迫民夫將烈士遺體拋入馬廠減河。波濤奔騰的馬廠減河裏漂滿了烈士們的遺體,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了。
看著那漂漂流來的健兒遺體,小站鎮的人,無不掩面失聲。就是這些健兒幾天前還在鎮上打制戰刀,還在會館操場上生龍活虎的揮刀操練。
由小站商會及士紳出資購買蘆席,由“公所”(松散的民間幫會)出面召集人打撈掩埋健兒遺體。馬廠減河南岸的義地裏多出了許多新墳。這些無名英雄,正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手書的那條幅所期許“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那壹代人凜然不屈的民族精神。
日月升沈,人世蒼桑。當年那荒草萋萋的義地,早不復存,代之而起的是壹條寬闊平坦的柏油大道“小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