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七裏河全長95公裏,源於邢臺縣西部太行山的馬跑泉。舊誌載:七裏河“源出城西北九十裏黑龍關東口之馬跑泉”,“馬跑泉城西北九十裏,七裏河之源也。”據傳,有位姓穆的將軍,帶兵與吳軍作戰,由於人困馬乏,逃到黑龍關東口,穆將軍的戰馬跑地出泉。將士們飲用了甘甜的泉水,精神大振,士氣倍增,將吳軍戰敗。自此,人們將該泉稱之為馬跑泉,也有人叫馬蹄泉。
馬跑泉自西向東,常年自流不息,水質甘甜,沿途又有溝岔支流匯入,水量越來越大,就形成了壹條河。該河上遊常年有水,但到黃店、姚平壹帶,便潛入地下,暗流45裏到了城南8裏百泉壹帶噴湧而出。這45裏,除汛期外,常年幹涸。原因自然是地質結構所致。然而在當地卻有壹段美麗的傳說。說是有壹次,八仙之壹的張果老騎驢南下,走到姚平村北七裏河處,壹夥村婦在河邊洗衣服。張果老的驢來到河邊嗷嗷直叫,不肯喝水,也不肯過河。張果老覺得蹊蹺。他轉過身來,定神壹看,發現原來是那夥村婦在河裏刷洗臟物,把河水染汙了。張果老壹氣之下,將河水打入地下。這時河神出來拜見張果老,懇求大仙指路。張果老略加思忖說:“水呀水呀莫發愁,45裏以後再擡頭。”河神聽罷,鉆入水中,壹直暗流45裏,到城南百泉壹帶又鉆出地面,出現了無數的自流泉。其中,壹處最大的泉,被人們稱為百泉。人們在泉旁立戶建莊,就有了“百泉村”。
百泉常年噴珠吐玉,自流不息,經葫蘆套、鴛鴦水,又流入七裏河。因此,自百泉往東也叫百泉河,後統稱為七裏河。百泉往東這段七裏河,過去常年水流潺潺,下遊的人們紛紛引用河水灌溉農田。由於水源豐富,百泉周圍及下遊葦田、稻田頗多,是當地人民群眾的重要經濟收入。百泉壹帶也成為名符其實的華北江南,魚米之鄉。
七裏河往東至邢臺縣的河會村就壹分為二。壹支向東南流入南和縣界的裏河,另壹支向東北流入任縣的大陸澤。由於是兩支河的匯合處,所以就有了“河匯村”。因這裏農歷三月十五日立了廟會,後才演變為“河會村”。該村人口四千,是邢臺縣的第二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