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富有節奏的叫賣聲,在魯西北古城臨清到處可聞,聲音落處各種風味小吃隨意可見。
臨清的風味名吃,有的已傳授了五、六代人,有的有幾百年的歷史。
臨清小吃的形成,有它的歷史淵源。臨清是漳衛河、古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地。這座明代萬歷年間所建的磚塔是臨清的象征,當時順運河而來的船舶和商賈,只要望見這座塔,就知道臨清要到了。
明清時期的運河,水深流急,客商往來頻繁,臨清市因而有江北“小天津”之稱。這“鰲頭磯”處,原就是壹個興盛的碼頭。
據臨清縣誌記載,“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國經濟端賴河運,臨清處汶衛河流域,每屆漕運時期,帆墻如林,百貨山積”。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從這些保留至今的寺院和老街巷可以看出,運河曾經給臨清帶來了興旺和發達。於是,臨清風味各異的小吃,自然也是隨著運河商業的繁華而流傳沿襲發展起來的了。
臨清過去流傳著這樣壹句民謠,“臨清有三寶,瓜幹、棗脯、千張襖。”這“三寶”之中,其中有兩寶就是吃的東西。棗脯,因其晶瑩透亮,棗味濃郁,補中益氣,遠近馳名,1985年在全國同類產品評比中,被評為部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