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就壹定要嘗試壹次藏餐。盡管內地人的胃,可能會消化不了當地的 美食 。
我們吃飯的餐廳名叫“阿布嘎嘎”,老板告訴我們:“阿布”是大哥的意思,“嘎嘎”是快樂的意思。那“阿布嘎嘎”就是“快樂的大哥”了?真是個有趣的名字。
藏菜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
“紅”是指肉,“白”是指奶。
夏天,藏民會以“白食”為主;冬天,則以“紅食”為主。
藏菜受印度、尼泊爾影響大,帶有濃郁的印、尼風格。口味講究清淡。很多菜,調味料只是鹽和蔥蒜,沒有辣椒。
藏菜以煮、炸、蒸為主,很少有炒菜,這主要是由於西藏海拔高,菜不易炒熟。
藏菜以西藏本地生產的青稞、牛羊肉及內臟、酥油、 奶渣 等為主。不像在內地,有各種各樣的食材。
常見的藏菜有:
壹種用青稞釀制而成的,度數很低的酒,色澤澄黃,味道酸甜,味道類似啤酒。
酒宴上,會有專門的敬酒女郎,她們穿著華麗的服飾,用最高亢的聲音唱出好聽的祝酒歌,輪番勸飲。
就是“血腸”。把牛、羊的血加入糌粑和鹽、野蔥等佐料,攪拌均勻後再灌入洗幹凈的牛、羊腸子裏,放進鍋裏用水煮熟。
將羊頭煮熟,剔骨取肉,蘸著咖喱、茴香、味精、鹽等調料吃。
“學果”就是土豆。把土豆煮熟去皮,與面粉混合在壹起,將拌好調料炒熟的碎肉如包“元宵”壹樣包起來,再放在面包屑裏滾壹下,然後放進酥油裏炸熟。
柔嫩爽口,酥辣鮮香。
汪曾祺說:壹個人的口味不防雜壹些。
我覺得應該如此。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還要嘗試萬家 美食 ,不是麽?
(關註龍貓,分享旅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