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寧夏面食的饊子

寧夏面食的饊子

早喝茶面配團子,酥脆麻花炸饊子。年年如此代代傳,破舊立新樣不變。隨著時代的變遷,吃餃子、大肉面習以為常,並不稀罕,惟有茶面、饊子,平素不常吃喝,在正月裏才吃。

“饊子”是我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族人民皆有的壹種古老傳統食品,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代稱“寒具”,《楚辭》中為“米巨米女”,還有叫“細環餅”和“撚頭”的。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八十二篇載:“細環餅壹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入口即碎,脆如淩雪。” “細環餅”,即“饊子”,而“寒具”則是饊子的古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饊子,即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饊子的確是古人的絕妙食品,它對後世創制可供冷吃的小食品及點心的發展,起了承先啟後的推動作用。

“饊子”確實好吃,香醇爽口,冷脆熱軟,易於消化,老幼皆宜。《本草綱目》曰:“饊子味甘、鹹、無毒。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南北朝被列為珍品,唐代成為官方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貴細點。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曾作《饊子》詩雲: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饊子”是壹種精致的食品,制作難度大,如果沒有較高的技術,炸出的“饊子”不香、不脆、不松散。要炸好饊子必須配好料,和好面,晃好條,纏好股,炸好色,才能達到形如柵木,條細心空,焦脆香酥,入口即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