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之可惜的前壹句是“食之無味”。意思是:吃起來沒有什麽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壹、出處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出處是《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松之註引《九州春秋》。原文為:“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二典故背景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話的背景故事是曹操與劉備對峙於漢中時,曹操發現連日陣雨導致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情十分憂慮。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答道“雞肋”。
而“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裏後,楊修便自作聰明地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士兵們詢問原因,楊修解釋說:“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後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蠱惑軍心之名將楊修處死。從此,“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典故便流傳下來。
食之無味的造句
壹、這本書我拿起來翻了翻,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這件衣服穿起來有點不合身,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三、面對眼前的美食,我卻食之無味,感覺就像嚼蠟。
四、看完電影後,我覺得劇情十分平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五、這首歌的旋律讓我感覺食之無味,沒有壹點吸引力。
六、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完全食之無味。
七、這本書的內容很枯燥,我讀了幾頁就感覺食之無味。
八、這道菜的味道很怪,讓我感覺食之無味,但又棄之可惜。
九、我對這個遊戲的興趣已經蕩然無存,感覺食之無味。
十、這部小說的情節很拖沓,讀起來讓人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