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洋配索粉為主食,這壹習俗在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據《東陽市誌》記載,“糖洋為夏秋冷食”。
歷史上,立夏壹過,東陽城鄉就有糖洋上市,最暢銷的當屬大暑過後。那時候,農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點鐘都已饑腸轆轆。這時候,挑著糖洋和索粉的商販就會及時地出現在田頭。農民因為身上大多不帶錢,就用濕谷去換糖洋,因為田裏沒碗,就順手摘張荷葉當碗,用手抓著吃。吃糖洋,既實惠又能充饑驅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餳索粉當壹頓。”作為壹種傳統美食,糖餳曾經在永康、東陽、義烏等地廣受歡迎。據南馬的老人說,近代最負盛名的當推東陽縣城的“恒盛和南貨店”制作的糖餳。該店制作的糖餳色紅味香、韌而不硬,食時涼爽香甜、可口不糊,歷經百年而長盛不衰。特別是七月十五這壹天,整個縣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壹塊“恒盛和”糖洋,當時人山人海爭相搶購糖餳的盛況可想而知。可惜的是,上世紀50年代後,“恒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用稻谷換糖餳也變成了賣糖餳。據今年81歲的退休職工陳寶仙回憶,上世紀60年代,南馬第壹飯店從立夏開始做糖餳,農歷七月十五這天竟要賣上千斤米粉的糖餳。從頭壹天起,兩座石磨四個人輪流磨粉,三個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時開始三口大鍋同時燒,蒸籠疊到壹人多高。次日壹大早開門供應,六個人六桿秤都來不及賣。
正因糖餳如此受歡迎,在東陽民間,壹直都有壹批人專做糖餳,而且往往世代相傳。雖然每家制作的糖餳大同小異,但是各有千秋,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依然堅守著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