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自稱“朕”的由來是什麽?
辛亥革命的風暴摧毀了封建帝制。隨著封建帝制的滅亡,“我”字早已進入歷史博物館。近年來,銀幕上出現了許多以清朝皇帝為主題的電視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形象頻繁出現,口中壹個“我”,口中壹個“我”。因此,學生經常問我,“我”是什麽意思?皇帝為什麽稱自己為“朕”?中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釋》說:“我身也。”在先秦時代,“我”是第壹人稱代詞。不分貴賤,每個人都可以稱自己為“我”。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與嬴政統壹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吾。”從此以後,普通人不能稱自己為“我”。《現代漢語詞典》對“我”的解釋是:“秦過去的意思是“我的”或“我”,自秦始皇以來,它壹直致力於成為壹個皇帝。”但是,這裏有兩點需要說明:第壹,“我”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並不等於先秦時代的“余”、“吾”、“我”等第壹人稱代詞。正如顧頡剛先生和劉啟貴先生在《校譯論》中指出:“我——甲骨文銘文只使用單數第壹人稱所有格,即‘我的’。”如《舒順殿》:“妳在為我擔憂。”意思是:“妳是我掌管山澤的官員。”“達丁羽”(青銅銘文):“不要廢除我的命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指示。”《離騷》:“吾皇考伯雍。”我父親的名字叫博勇。“也許有人說《尚書·唐史》中有“我不食言”的說法。意思是:“我不能信守諾言。許慎在《說文·周部》中解釋“我”:“我也”。這些不都證明了在先秦,“我”也可以等同於後世的“於”“我”“我”嗎?我們認為,《尚書·唐史》本非原創,不可避免地會被後人篡改。秦火之後,僅憑西漢儒生的口述,很有可能給漢朝打上印記。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時期的含義的理解更是難上加難。第二,自秦始皇以來,“朕”字壹直是皇帝的專用詞。這是壹種常見的情況,但有壹種特殊情況,即如果至尊太後也可以稱自己為“我”。如《後漢書·商帝史》:“皇太後曰:‘今天子年幼,有悔之態,臣當輔佐其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