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小吃眾多,知名的有羊肉泡饃、涼皮、岐山臊子面、蕎面饸饹、葫蘆頭等等,我獨獨鐘愛粉魚。
我喜歡吃粉魚。滑、軟,進口還沒嚼就順喉而下,有活吞之感。
母親是陜西人,做粉魚很拿手。用涼水加入澱粉,攪成糊狀。等鍋裏的水開後,將粉糊倒入。要不停攪拌,否則會粘鍋底。等到粉糊熟透便成透明色,然後再用小火,還要用勺不停的扣著鍋底攪拌,十來分鐘後關火。取過漏勺,漏勺是專用工具,父親是用鋁做成小盆狀,再用火筷烙紅在鋁盆底部戳成漏眼。盛壹些熟透的粉糊,倒入漏勺中,接在盛滿涼開水的盆內,粉魚就做好了。它的形狀很像蝌蚪,吃的時候拌入調料,可涼吃、熱吃。
夏天,粉魚涼吃,拌入蒜、香油、鹽醋等調料,遂暑熱盡去,液下津津生風;春秋,用炒芹菜或西紅柿做鹵湯,澆入粉魚中,嫩軟滑喉。嚴冬,炒粉魚,鍋燒熱,淋少許清油,將蔥花稍炒後,倒粉魚炒,加糖色、調料,以瓷碗捂住,壹二分鐘後,色黃香噴即成,色味俱佳。
小時候,最經不住粉魚的誘惑。只要見小販吆喝賣粉魚,就拖著母親的手不肯走,硬是要吃。母親大多無奈買壹碗,我稀裏嘩啦壹陣吸溜,連湯帶魚吃掉半碗後,舀壹勺餵入母親口中。母親忙說:“自己吃,自己吃。”後來母親學會自己做粉魚,我更是纏著母親要吃。
吃粉魚飽的很快,也很快就饑餓了。所以也有句話是,有楞小子坐下吃兩碗,打嘈松褲帶,站起來又能吃兩碗之說。
相傳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到陜西,西安城轟動。壹日已經走了半天,又餓又熱了。這是見到壹個攤子,便坐下了,隨口要了碗攤位的吃的。攤主給調了壹碗,許是真的餓了,許是山珍海味吃的多了。涼、滑、軟的食物進口就滑喉而下,熱氣盡去,特別和胃口,壹碗吃完了不過隱,又要了壹碗。慈禧連吃兩碗後,才問攤主:“這是什麽?軟軟滑滑的像魚壹樣。”攤主靈機壹動說:“老佛爺已經知道了,還問小的。這就是‘粉魚’。”從此得“粉魚”之名傳開,延續到現在。
陜西粉魚,我非常的喜歡,後來我跟母親學會做法,現在也成為我的拿手好活。每到夏天老公、朋友就嚷著要吃粉魚,我壹做壹大盆。大家都涼拌著吃,壹碗壹碗,吸溜吸溜,壹會全下肚,滿足的挺著吃撐的肚子,說說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