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我家後院長著壹棵挺拔的香椿樹。每年春天,爺爺總是帶我去院子裏摘樟樹芽。每當爺爺搬梯子去摘香椿樹的時候,我總會歡呼壹聲,撿起樹下高處落下的小嫩芽,以為有香椿芽炒雞蛋。當我們滿載而歸時,奶奶會向我們展示她的技能。
她把新鮮的樟樹芽洗幹凈,切成塊,和蛋糊壹起攪拌,鍋熱後把蛋糊倒進鍋裏,攪拌到雞蛋變得又嫩又熟。香椿炒雞蛋的香味,遠遠就能聞到。看著又黃又綠,讓人流口水。味道很好。香椿嫩芽又香又脆,口中有壹股淡淡的清香。不知道為什麽,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奶奶做的那盤香椿炒雞蛋和她那親切溫暖的笑容。
還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每年冬天都會殺壹頭小豬,也就是殺豬後的晚上,主人會請親戚朋友吃豬血。壹張圓桌上,大大小小的盤子裏擺滿了各種豬肉做的菜,中間的火鍋燉著殷紅嫩嫩的豬血。小時候不愛吃豬血。這時候我媽會告訴我:“吃豬血殺菌,它就長大了!”聽了這話,我怕不吃東西長不大,只好吃豬血。那時候,壹家人幸福地圍坐在圓桌旁,那種溫馨令人難忘。
殺豬後奶奶會開始熏臘肉。她把腌好的臘肉拿到熏臘肉房,圍了壹個柴火堆,把臘肉塊掛在柴火堆上。火後,讓臘肉在火上冒煙。爺爺告訴我:熏臘肉的火不要太大,重要的是要用文火慢慢熏,這樣肉的水分才能慢慢流失。臘肉的幹柴大部分是柑橘枝,綠煙整天在臘肉周圍燃燒。柑橘枝的香氣也滲透到了臘肉中,從最初的蒼白到淡黃到暗紅再到黑紅,褪去了原本的乳白色,有了暗紅的膚色和誘人的香味。
大約二十天後,熏肉就會被熏制。盤子裏的鮮椒炒煙熏臘肉,真的是壹場盛宴,臘肉特有的甜味還留在牙縫裏。臘肉做的美味總是讓我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和童年已經漸行漸遠,但這些舌尖上的經歷,卻和家鄉、家庭的溫暖凝結成了壹種感覺,深埋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