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既然這些毒蘑菇有毒,那它們就應該像其他壹些有毒生物(如箭毒蛙)壹樣具有警戒色,讓取食者不要白費功夫去嘗試自己,同時最大限度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但有研究報道,毒蘑菇的“有毒”和它們的外部形態特征並沒有任何統計上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完全不存在顏色方面的可以用於指示或鑒別蘑菇有毒與否的警戒色。所以說,不管是有毒或沒有毒的蘑菇,都有可能是鮮艷的或黯淡的。並且很多脊椎動物其實視力很差,又是色盲,也不太可能通過顏色來辨別對象。
但脊椎動物,特別壹些哺乳動物的嗅覺很靈敏。有研究證實蘑菇的毒性有無與蘑菇本身所能散發出的壹些刺激嗅覺或味覺的化學分子有壹定關聯性,因而這種化學信號被認為是毒蘑菇廣播出來“不要吃我,我好毒”的信號,從而避免了被脊椎動物之類的破壞力較強的動物所取食。對於蘑菇的毒性和它所釋放出的能讓嗅覺靈敏的動物探測到的氣、味方面的信號,科學家們目前更傾向於並不是毒性物質本身帶來的,而是其他湊巧碰上的易揮發性代謝產物帶來的。
壹個有趣的觀點認為,壹些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學習”了毒蘑菇的策略,模擬毒蘑菇釋放出表示有毒的化學信號,在壹些取食者面前偽裝成毒蘑菇,從而保護自己不被采食。
還有野外觀察發現,壹些小型嚙齒類會在毒蘑菇上留下自己的齒痕,科學家認為這是這些小動物在試探蘑菇到底可不可以吃,只留下咬痕而沒有便便的明顯就是不可以吃的。當然也有比較“笨”的動物取食了毒蘑菇後中毒的情況發生。
部分毒蘑菇對動物對人類巨大毒性的意義或許在於妳吃壹次後,下次,甚至下輩子都不敢再吃我了,雖然個體犧牲了,但保護了整個群體!還有壹點更重要的,對人類有毒的蘑菇對其他動物可能是美味,反之亦然。人類演化出現的時間較晚,而很多毒蘑菇演化出現則很早,比如毒蘑菇中毒性較強、致.死率較高的鵝膏屬的劇毒蘑菇大約在6500萬年之前就分化出來了,那時候恐龍還沒有完全滅絕,有人認為這些蘑菇毒性的產生可能有利於它們避免被恐龍或當時的哺乳動物取食,或許對當時的動物而言劇毒鵝膏只是微毒,但對於現代人類就是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