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分析
豬肉中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每百克豬肉平均產熱138-188千焦(約330-450千卡),含熱量為肉食之首。豬肉的平均膽固醇含量高過牛、羊、雞、鴨肉。
食療保健
豬肉中的脂肪除能提供熱量外,還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瘦豬肉含有的礦物質鐵,屬血紅素鐵,能有效改善缺鐵性貧血,
吃豬肉有利,也有弊,弊主要體現在攝食量大時。豬肉脂肪含量高,即便是瘦肉,含量也在20%以上,超過牛、雞肉和魚類,所以,食之過多,便使人攝入了過多熱量,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在人體內儲存,就致人肥胖,肥胖則易發多種疾病。豬肉膽固醇含量很高,被稱作高膽固醇食物。已經明確,高膽固醇食物攝食過多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高血壓病的發生概率。資料表明,每天吃豬肉150克以上的人,罹患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的可能性,即比少吃豬肉的人大23倍。常吃豬肉的人,發生腫瘤(特別是大腸癌)、腦中風、糖尿病的概率也比不吃豬肉的人大。
中醫認為,豬肉性平味甘,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的功效。中醫對豬肉的認識與現代醫學基本相同,也不主張多吃,說多吃“令人虛肥,大動風痰”,“大動風痰”,即指冠心病和腦中風。
溫馨提示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的畜禽肉攝入量,是平均每日50-100克,在此範圍內,中國人已有條件從過去單壹的豬肉消費向多元化轉化。所以,居民就應盡量降低豬肉在日常肉食中的消費比例,以牛肉、雞肉取代之。
吃單獨用豬肉烹制的美饌,如粉蒸肉、扣肉、紅燒肉、醬肘子等,應特別註意要適可而止,切忌暴食。暴食,容易引發膽道、胰腺、胃腸的急性病癥。
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和胖人,吃豬肉的害處尤其明顯,則更應少吃或不吃。胖人減肥時,豬肉應是重點被控制食物。
由豬肉加工成的熏肉、臘肉、火腿、鹹肉,由於含有亞硝酸鹽等致癌物,盡管風味獨特,亦不提倡食用。有的地方將煉豬油和肥肉剩下的油渣,當作美食吃,殊不知,它含大量的致癌物苯並芘,故壹定要棄之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