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洐義》等書中均有記載。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發達。神農架紅坪古犀牛洞的發現,是遠古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
相傳,神農有壹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麽,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腸胃裏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親自嘗食壹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裏的變化,判斷哪些有毒哪些無毒。當他嘗到壹種開白花的常綠樹的嫩葉時,就在肚子裏到處流動洗滌,好象在肚子裏檢查什麽東西,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後事人們又把“查”演變叫成了“茶”。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關於茶的起源及神農記載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壹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藥物說:這壹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壹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他引《爾雅》說:“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遊,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麽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