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啟動走罐術。術者壹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膚,另壹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復移動數次。
3、走罐時,應根據患者病情辨別虛實,在結合走罐部位的經絡,順經為補,逆經為瀉,辯證施治。
4、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5、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6、掌握走罐時間。每壹組穴位壹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鐘。
7、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8、治則治法。壹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9、治程安排。急性病癥,第壹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癥、康復病例,壹般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壹次,3~5天為壹療程,休息兩周後可繼續施行走罐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