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並不時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秋節吃月餅在明代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
在宮廷裏,月餅也成了常見的食物。比如《明史》、《眾神記》中記載,皇帝給大臣們送了十次月餅。
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傑作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歌。宋代、明代和清代,拜月的賞月活動規模更大。
中國還有許多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中秋節而建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