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準備壹片粽子葉,將粽子葉中間對折,折成漏鬥狀。
2.在漏鬥的底部,放壹根切丁的香腸,然後加入適量準備好的糯米。糯米壹定要壓實,這樣煮出來的餃子才會飽滿。
3.然後用手捏住粽子葉的兩邊,再把粽子葉對折起來蓋住糯米。
4.把粽子剩下的葉子對折,準備壹根細繩,把細繩綁在葉子上,這樣壹個四角粽子就包好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
粽子是東漢時期常見的食物,沒有什麽特殊的含義。它通常是可食用的。東漢末年,小米用草木灰水浸泡,因水中含堿,用樹葉包裹成四角形煮熟,故稱堿水粽子。同時出現了少量的餡粽子。到了晉代,粽子正式作為端午節的食品和交際的禮品,開始作為大米以外的褐色添加劑出現;從此,粽子作為人們喜愛的節日食品,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做法。
南北朝時期粽子品種增多,出現了“雜粽子”。在唐代,粽子的形狀已經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並在節日和民間季節成為市場上的美味食品。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有“艾香粽子”和“蜜餞粽子”,以棗、栗子和柿子為餡。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餡更加豐富,有用竹葉和蘆葦葉包裹的粽子。清代有火腿粽子,成為吉祥食品,意為“必中”;2010粽子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