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壹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池田苗劇教授和他的家人圍坐在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著晚餐。
吃著吃著,池田苗劇突然停了下來。他的目光落在黃瓜湯上:這湯味道特別鮮美。原因是什麽?他問妻子,她也解釋不清楚。池田苗劇用勺子攪拌了幾次湯,發現這碗湯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裏面有更多的海帶。
“這海帶裏壹定有玄機!”池田苗劇自言自語道。從那天起,他開始仔細研究海帶的化學成分。半年後,他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出壹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放入菜肴中,可以大大改善鮮味。
池田苗劇將這種物質命名為“谷氨酸壹鈉”。後來,他還發現了從小麥和脫脂大豆中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產迅速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擴展數據
味精的生產方法:我國味精最初的工業化生產是以谷朊粉或豆粕為原料,用酸水解法生產味精。該方法能耗高、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和耐酸堿設備要求高。1965之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它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微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香精的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65以來,我國味精行業多采用發酵法生產味精,水解蛋白法和石油裂解合成丙烯法很少使用。
百度百科-池田苗劇
百度百科-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