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也稱為湯圓,在每年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也就是滿月的時候吃,寓意團圓。壹家人其樂融融的坐在壹起吃湯圓。以前的湯圓不是現在的樣子,都叫飄餃,從宋代開始流傳。
但人們對湯圓的感情更多的是象征,團圓,祝福。雖然湯圓看起來胖乎乎圓圓的,每個地方的口味和教法都不壹樣,但人們的中心思想是壹致的,是壹種有凝聚力的家庭歡樂。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來。
元宵節是為了紀念漢文帝時的平陸。相傳死後,呂後的壹個部將害怕全集,密謀造反。宗室王劉囊和開國元老周波壹起平定了“諸路之亂”。謀反後,群臣擁立劉邦的次子劉恒為漢文帝。文帝深為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所折服,將平定“朱祿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京城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慶祝。從那以後,正月十五成了全世界慶祝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