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彭縣和新都,兩次出土了東漢“釀酒”的人像磚,其人物是壹個酒廠的作坊畫像,與四川傳統酒廠設備中的“天國潘瀟”極為相似。
2、始於唐代說:
白酒始於唐代,有詩為證。比如白居易的“荔枝新煮雞,燒酒初香琥珀”,陶勇的“自從在成都煮了燒酒,就不思去長安了”。很明顯,燒酒,也就是白酒,出現在唐朝,更受歡迎。
3、始於宋代說:
北宋田的《曲本草》中記載,壹種好酒經過2-3次蒸餾而成。度數高的話,喝少量就會醉。此外,《宋史》第八十壹卷中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成酒,價五元至三十元,二十六等;臘酒是蒸熟了夏天出來的,叫大酒,八元到四十八元不等,有二十三個檔次。所有糯米、糯米、栗子、小米、小麥、酒曲做成的酒,都是水土適宜的。”這充分說明從北宋開始就用蒸餾來釀酒了。大曲酒今天的傳統做法是宋代歷史上的“藏酒蒸至夏”。
4、始於元代說:
白酒創始於元代,依據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寫道:“燒酒非古法,創始於元代。其方法是將濃酒、劣酒蒸入甑內,使之蒸化,用器皿取露滴。所有酸敗的白酒都可以蒸著燒。最近蒸糯米或粳米,或小米或糯米,或大麥,放在發酵缸裏蒸七天,清澈如水,味道特別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