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歷史悠久,現在普遍認為起源於漢代。漢朝皇帝信佛,佛教有正月十五點燈看舍利子祈福的習慣。皇帝尊重佛教,命令所有宮廷的人在這壹天點燈。這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後來漢武帝也把祭祀“太乙”的活動定在這壹天。隨著祭祀神靈的祝福,元宵節開始被人們所重視。
元宵節的傳說:
古時候,壹只天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人殺死。天上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要為天鵝報仇。他開始計劃在第壹個陰歷月的第十五天派遣天兵到地球,並命令他們燒死所有的人和動物。但是其他神仙不同意這個計劃。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提醒地球上的人們。
於是,正月十五左右,家家戶戶都在門外張燈結彩,燃放煙花,給士兵們壹種家家戶戶都會著火的錯覺。就這樣,人們成功欺騙了玉帝,人類逃過了滅絕的危險。
元宵節習俗
玩龍燈,又稱龍燈或舞龍,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黃帝時期,壹種叫“青教”的大型歌舞中出現了由人扮演的領頭鳥形象,然後安排了六條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在古人的眼中,龍有求雨消災的功能。農民希望得到龍的保護,所以形成了元宵節祭祀舞龍和放燈籠的習俗。“舞龍”包括“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意是“祈求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