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因為如此,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
瞿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原名屈原,但也以正則雲命名。漢族,戰國末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後裔。雖然屈原忠於楚懷王,但他卻屢遭排斥。懷王死後,因項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後死於汨羅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和“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