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損害了哪些公***利益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且此起彼伏。2011年才剛過半,先後就出現了3.15雙匯食品“瘦肉精”事件;4.11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染色饅頭”事件;4.13安徽“牛肉膏”的添加劑事件;5.27臺灣塑化劑(DEHP)事件,而最近的壹次則是在10.19被披露的思念水餃“病菌門”等。老百姓紛紛調侃:葷菜有激素,素菜有毒素,飲料有色素,我們吃什麽心裏沒個數。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制定食品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是有跡可尋的,如《中華人民***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國出臺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但實施的效果並不佳,食品生產者依然為謀取私利不擇手段,銷售者為個人利益鋌而走險,行業自律組織無所作為形同虛設,消費者利益受損而投訴無門,以致食品安全事件惡性循環,嚴重損害食品行業及其他相關市場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言而喻市場經濟之健康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威脅。防治食品安全問題有法可依是前提,違法必究是途徑,以人為本是根本,社會監督是客觀需要。四者應相輔相成,現實的情況是社會監督的功能在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社會監督行為時常遭遇打壓而奄奄壹息,而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起著重大作用。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有待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