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神鄉俗稱竈公,也叫順面公,估計是“四明公”的諧音。對竈神的崇拜應該來源於發現並使用火來驅趕動物和烹飪食物。但稱之為竈神,應該是在家庭形成之後,或者爐子已經造好可以做飯的時候。
歷代書籍對竈神是誰眾說紛紜,或認為是顏地、黃帝、祝融、宋無極。道教出現後,竈神就成了玉皇大帝派來考察人們感情的神,民眾普遍接受了這種說法。
竈神崇拜最為盛行,大江南北到處都有,習俗也比較統壹。比如相信竈神會在臘月二十四上天,會為了清水和糖燒紙馬讓他多說好話。
在古代,無論地位高低,上至宮闈、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竈神都是畢恭畢敬的。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帝照例在坤寧宮向竈神大祭,同時裝設天地之神,皇帝在神前九拜,以迎新年,歡慶新年。
祭爐日,坤寧宮設告白案,放置聖牌,聖牌前擺香,廳內設燃爐、褥子。和中國的民間壹樣,趙君升天述職前,要用粘糖封住他的嘴,防止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祭竈時,宮監請皇帝在坤寧宮和竈王爺像前點香行禮。儀式結束後,宮監邀請皇後依次向竈王爺和其他神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