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shì聲母sh,韻母i,聲調四聲。
迦jiā聲母j,介母i,韻母a,聲調壹聲。
牟mù聲母m,韻母u,聲調四聲。
尼ní聲母n,韻母i,聲調二聲。
基本釋義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出處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於藍毗尼分娩後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撫養成人。
釋迦牟尼的貢獻
釋迦牟尼在悟道後,就為創建“僧伽”制度的活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僧伽”即是僧團,是出家佛教徒的組織形式。起初只準男性加入,後來婦女也被允許出家。釋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團吸納了社會上各行業的人,如商人、獵人、理發師也可入教。
雖然沒有首陀羅加入佛教的記載,但是相對於其他宗教來說,佛教僧團是平等的,沒有種姓歧視的。創教初期,釋迦牟尼並沒有為僧團制訂任何制度。僧團的戒律是根據所發生的事件逐漸創建形成的。遇到事件發生時,僧人們就請釋迦牟尼做出裁決,他的決定被認為是關於處理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