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面粉半斤,鹽4g,泡打粉4g,小蘇打2g,溴粉2g,水150g,揉成比餃子軟的面團,20度以上室溫放置兩小時,搟成1cm厚,3cm寬,稍微拉伸,放入180度的油中炸。
2.將配方中的溴粉取出,揉成面團,壓成壹厘米厚的長條,將盤子放在上面抹上油,蓋上保鮮膜,放入20度以上室溫的冰箱中,晚上早上不要揉、切、拉伸、油炸。
油條是壹種古老的漢族面食,是壹種長而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脆韌,是中國傳統的早餐之壹。很多人誤以為宋代秦檜迫害嶽飛,百姓通過油炸壹種類似油條的面食(炸柏)來表達憤怒,被視為油條的起源。其實油條比宋朝早很多。具體期限不予核實。
早在南北朝時,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他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唐朝時,詩人劉禹錫這樣描述油條的形狀和制作過程:“當妳用手摩擦玉時,妳會發現它是明黃色的,而且很深。”夜晚,春天的意義無足輕重,匾的美纏繞在手臂上。"
油條的名稱因地而異,“天津稱油條為水果;安徽有的地區叫牛油果;東北叫大果;福建和閩南等地叫炸鬼;潮汕壹帶等地叫炒果;浙江省對天然筋有個叫法(天然筋就是絲瓜,老絲瓜曬幹去皮後會留下筋,跟油條的形狀很像,所以叫天然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