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解釋:
1,命中;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2、舊指征服;壓抑:~感覺。
二、詳細解釋:
1,<移動>(聲音。從手感,到聲音。本義:用鞭子或棍子打)和本義壹樣,在鄉下喝酒,懲罰不敬,拍其背。——《說文》
2、掌其比_撻刑。——《李周·許祿》。註:“猛撲。”
3,還有那個嘲笑者。——《李周·肖旭》
4、出血。——《禮記》
5、沒有痛苦。——《列子黃帝》
6.鞭笞李殊是可悲的。——唐高適《秋鳳左》
7.再比如:鞭笞(鞭打);撻城(在城內被鞭打的懲罰);侮辱(鞭撻侮辱);撻(用鞭子和竹板);尖酸的新聞(折磨);達通(打通);撻架(戰鬥)擴展為攻擊。
8、如:責備(攻擊指責);拍擊(結尾)脫下鞋底,字跡就沒了。——《古今小說》
3.單詞組合: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鞭笞。
擴展知識:
臺灣省稱為蛋塔,蛋撻是英文“tart”的音譯,意為露餡的餡餅(壹批餡餅,其反面覆蓋餡餅,並用餡料密封);蛋撻是以蛋糊為餡料的“撻”。方法是將餅皮放入小圓鍋狀的餅模中,倒入拌有糖和雞蛋的蛋液,然後放入烤箱;烤好的蛋撻外層是酥脆的撻皮,內層是甜黃色的凝固蛋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