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裏的多民族國家。
擴展資料:
壹、詞語來源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壹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壹種景象。
二、漢九州範圍
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並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並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百度百科-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