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於水,微溶於醇,對光和熱穩定。有壹股濃濃的肉香味,稀釋3000倍仍可品嘗。與鹽結合,可以增強其鮮味,最佳的呈味效果是在1g鹽中加入0.1-0.15g谷氨酸鈉。當與肌苷和鳥苷酸結合使用時,鮮味可以改善4-6倍。
將上述物質混合制成強力味精。適用於家庭、餐飲業、食品加工業,壹般用量為0.1-0.5%。
擴展數據:
味精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1866年,德國人H. Ritthasen博士從面筋中分離出氨基酸。他們稱之為谷氨酸,根據原料的不同(因為面筋是從小麥中提取的)命名為谷氨酸或氫。
在東京大學1908的池田菊苗實驗中,從海帶中分離出L-谷氨酸晶體。這個晶體和蛋白質水解的L-谷氨酸是類似的物質,兩者都很好吃。
第二階段:以面藥或豆粕為原料,用酸水解法生產味精。1965之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要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三大科學的進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香精的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65以來,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味精(味精),為市場增加了壹種安全、營養的調味品,使用後菜肴更加美味。
百度百科-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