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潼關吃肉包子的傳統做法是,熱烤的燒餅夾著煮熟冷卻的五花肉,俗稱:冷肉熱包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已經不需要冷肉了)。小籠包香脆,肉肥而不膩,還有官伴——沒有鴨肉,只有裏脊肉的“鴨片湯”。
陜西白集鎮有壹種非常好吃的S面餅,據說起源於鹹陽,叫白吉饃。後來,當人們在Xi安談論肉夾饃時,他們大多指的是這種。用好的面粉揉成團,放在鍋上稍微烤壹下,放在竈臺上用炭火烤至兩面焦黃。壹個做得好的白吉饃,需要符合“鐵環、虎背、菊心”,才能配得上臘肉的醇厚綿軟。說到這個包子裏的臘肉,也是很有講究的:新鮮生豬肉的前腿、後腿、排骨比例為3∶4∶3,肥瘦比例為3.5∶6.5。成品臘肉的品質應“紅潤、柔軟、醇厚”,出肉率為“每100斤幹凈豬肉可產臘肉55斤”。
為什麽這麽詳細?因為Xi也為此頒布了標準。正式名稱不僅是食材,還有Xi安的肉夾饃的英文單詞“Rougamo”。2016,1年6月,Xi安的肉夾饃與關中酒制作技藝、澄城盆地羊肉壹起入選第五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