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其實還是建議把甲魚的血曬幹來做菜。這是因為甲魚作為壹種水生動物體內有很多寄生蟲,尤其是水蛭。畢竟水蛭的卵即使用酒精或高溫也很難殺死,所以最好安全食用。
中華鱉的生長特性中國的中華鱉養殖在中國臺灣省起步較早。20世紀50年代,臺灣省省開始養殖甲魚,養殖戶主要集中在臺灣省省南部,年產量近千噸。中國大陸幾乎沒有甲魚養殖。
20世紀70年代前後,中國的甲魚來源主要是野外捕撈。當時,由於缺乏動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意識,人們把他們抓到的任何東西都用作食物和藥物。根據文獻記載和媒體報道,釣魚的人有三種,分別是中華絨螯蟹、中華絨螯蟹和中華鱉,數量以中華鱉居多。
20世紀70年代末,在劉軍院士的帶領下,在湖南漢壽縣成功進行了中華鱉的人工養殖,開啟了中國大陸中華鱉養殖的先河。回顧我國甲魚養殖歷程,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轉化階段,即從“捕撈型”到“養殖型”(1970-1990);從“育種型”到“數量型”(1990-1995);從“數量型”到“質量型”(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