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當地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說:“說是先人還魂,有鹹衣酒薦。雖窮,不敢缺。”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7月酷暑,要換衣防寒,而且“7月為火,9月給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秋節比七夕和清明熱鬧得多。人們以家庭為單位傳承祭祖習俗,先祭祖、擇時薦食的古老習俗直到民國時期仍是農村中元節習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寺廟也增加了對“抗戰陣亡將士”精神的祈福。
在20世紀50年代,中秋節仍然很熱鬧。但後來被視為鼓吹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上,中秋節由商人在官方援助下經營,但到了50年代末,大多數商人已經轉型,無力承辦,沒有官方援助,自然消失了。
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舉辦了最後壹次中秋節。瓊海到處都有茄子做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期間,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禁止,中秋節也未能幸免。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傳統節日逐漸回歸,但中秋節卻受到了冷落。
2010 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新入選項目)名單。香港特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