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初期及時用藥:發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每7-10天噴壹次,連續噴2-3次,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噴灑時,壹定要把藥噴到植株的中下部,而且要輪流用藥。
噴施時添加0.2-0.3%的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會促進植株盡快恢復。
預防用藥:雨後及時噴灑800-10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0倍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可有效預防豇豆銹病。
發生規律
北方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冬孢子萌發時產生擔孢子和擔孢子。擔孢子侵入寄主體內形成銹腔。產生的銹孢子侵染菜豆,形成疤痕狀的夏孢子堆,將夏孢子分散再侵染。病害蔓延擴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在深秋越冬。南方主要病原為夏孢子,成為該病的壹級傳染源,壹年四季均有傳播。
該病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夏秋季,尤其是葉片上的露水和葉片上的水滴是銹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季產孢和侵入的最適溫度為15~24℃,10~30℃即可萌發,最適溫度為16~22℃。
日平均氣溫24.5℃,相對濕度84%,潛伏期9-12天。豆類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在20℃左右,濕度大晝夜溫差大,大面積露水凝結持續時間長。此病易傳播,苗期不發病,秋播連作田發病嚴重。在南方壹些地區,春種的病害往往比秋種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