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用於崩漏、血淋、脫肛、出血、帶下、閉經、脘腹痞塊、嗜酒、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6-15g;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研磨和應用。
藥理作用
1,抑制汗腺分泌;
2.洋地黃樣效應;低濃度可興奮平滑肌,高劑量可抑制平滑肌;
3.毒性劑量可使遲發性腦動脈的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先興奮後麻痹;
4、抗腫瘤、抗癌、抗纖維化、抗氧化和鎮痛作用;
5、抗菌效果;
6.免疫調節。
桑黃,中藥學名。它是多孔菌科真菌桑黃的子實體。分布於華北、西北、黑龍江、吉林、臺灣省、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擴展數據:
使用歷史記錄
桑黃最早的醫學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的《神農本草》,當時記載為“桑耳”。提到桑黃具有抗炎、止血和婦科作用。桑黃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振泉的藥性理論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提及相關記載。
二戰末期,日本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患癌比例上升。然而,在服用桑黃後,搬到努道的居民患癌癥的比例較低。65438-0968年,日本學者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桑黃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韓國也在1984支持桑黃的研究,在1997批準桑黃菌絲體作為抗癌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桑黃